• 64阅读
  • 0回复

橡胶垦区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8-28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橡胶垦区行
本报记者 任泽励 刘瑞武
郁郁葱葱的橡胶林,纵横交错的防风林,叶繁果硕的热带作物和果树林,构成了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橡胶农场的绮丽的风光。在橡胶开割的季节里,我们来到这里访问,胶园处处飘散着沁人心脾的胶香。这些北纬17度以北的地方,过去是被国际橡胶界视为种植橡胶的“禁区”,如今已成了我国最大的橡胶生产基地。每当人们谈起这里的变化时,无不交口称赞:这是新中国的一个奇迹。
英雄的拓荒者
海南岛历来是个荒辟之地,如今这里却到处生机勃勃,出现了喜人的景象。和我们同行的广东省农垦总局副局长陈枫同志说:海南岛、雷州半岛建成橡胶园的这个奇迹,是人民创造的,这里包括当地的军民,以及我们农垦系统一支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好、善于运用科学攻关的职工队伍。这支队伍由几部分人组成:一是训练有素的转业、退伍军人;二是政治觉悟高的老工人,他们是五十年代的翻身农民;三是大专院校毕业的知识分子;四是归国华侨,他们是创业初期的技术骨干;五是朝气蓬勃的职工子弟。就是这些人,在这里开荒、采种、育苗、定植、割胶,用心血和汗水培育出一片片胶林。
农场的同志给我们介绍了当年开发胶园的艰苦历程:那是1950年,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全面的经济封锁,橡胶作为战略物资,更属禁运之列。为了冲破这种封锁,党中央作出决策:在海南岛、雷州半岛种植橡胶,建设我国天然橡胶基地。
很快,第一批拓荒者来到了,这支垦荒队伍中,有300多名马来西亚归侨。他们踏上刚诞生的新中国的土地,就立志为开创祖国的橡胶种植业贡献技术和经验。他们挑着行李,步行500里,经过七天七夜,从海口市来到万泉河畔的深山老林安营扎寨。许多人脚上打满了血泡,拄着木棍走,硬是不掉队。
拓荒者来到这里,喝的是山沟水,住的是茅草棚,忍受蚊叮虫咬,在原始杂木林地开荒,清除杂草,挖去千年古藤和山竹根,一镢一锄地开垦出一块块平展展的田地。
和我们同行的张再科同志,当年在海南岛为农场勘测选点,染上了疟疾,差一点送了命。他是1952年从南京农学院毕业来到海南岛的,现在担任广东省农垦总局计划处处长。他说,崖县(即崖州)的东北有个南桥,是有名的“超高疟区”,当年我们在这里勘测选点,爬山涉水,穿老林,钻棘丛,不少同志染上了疟疾,卧病不起,后来党和政府派来了医生,送来了药品,才把我们从病魔中解救出来。1952年在这里建起了南林农场。我们来到南林农场,见到胶林一片翠绿,各种热带作物缀满田园。这个农场现在有胶林7万多亩,年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
垦荒难,橡胶树的种子得来更不易。儋县西联农场的同志介绍说,解放初期,我国同东南亚各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想从国外获得种子和胶苗根本不可能,只有在老胶林上打主意。早在1905年,海南岛就有华侨种了橡胶树,但解放时西联农场范围内只留下2,800亩橡胶园,而且大部分荒芜。农场职工就把这些老胶园作为种子基地精心经营。他们清除杂树野草,为一株株胶树填土护根,施优质有机肥,使几十年的老树萌发了新芽。秋天,种子成熟。农场职工提出“一粒种子,一两黄金”的口号。昼夜守候在胶园内,屏息静气地倾听着种子成熟的爆裂声,及时地把刚落地的胶籽捡起来,迅速包装好,连夜送往其他植胶农场。
1960年2月9日,周恩来总理来到西联农场视察,高兴地写下了“西联宝岛,南国珍珠”的题词。周总理对农场职工说:橡胶树我们自己有了,我们要多产胶,产好胶,我们的国家很需要橡胶啊!总理的教诲,一直激励着橡胶工人。
绿色的屏障
台风和寒流是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不速之客,是橡胶树的两大致命灾害。1955年2月10日至13日,西联农场遭到特大寒流袭击,温度降到摄氏零下一度,部分地区结了薄冰,胶树受害严重。海南岛北部的文昌、琼山、澄迈等地,也因风寒为害,20多万亩胶园所剩无几。每当寒流袭来,人们就用稻草保护胶苗;稻草用光了,就毫不犹豫地把棉被拿出来盖在胶苗上。
1973年9月,14号台风登上海南岛,12级以上的台风只刮了十几分钟,琼海县东太农场的橡胶树就损失80%,房屋倒塌90%。台风过后,职工们跑到胶园里,抱着刮倒的橡胶树,边哭边扶树,用绳子把胶树和木桩绑在一起,绳子不够用,有的人把自己的蚊帐撕成条当绳用。
灾害一次一次地袭击,又一次一次地被战胜。他们感到,光靠土办法不行,得走科学的道路。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在次生杂木林地种植的橡胶树,台风、寒流过后大部分保留下来了;而灌木草地的胶树,因为没有林木作屏障,经不起灾害袭击,受损较大。他们从这里得到启示,提出“依山靠林”的植胶方案。之后,科技人员、工人、干部们又经过探索,总结出胶园“四化”建设的经验,这就是林网化、梯田化、覆盖化、良种化。
我们在海南岛、雷州半岛参观的时候,胶园的林网化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高大的小叶桉、木麻黄,不怕台风吹打的相思树……一行行,一道道,层次分明。结构讲究的防护林带,为胶园筑起了一道绿色的防风屏障。雷州半岛的湖光农场,茂密整齐的林带,象绿色的城墙紧紧护卫着一座座胶园,站在园中纵目四望,好似置身于绿色的王国。
海南岛降雨多,在山地、坡地植胶容易遭受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科技人员和职工们又研究对策,找出了修筑环山梯田,实现山坡地胶园梯田化的办法。位于台风口的东太农场,职工们根据本地自然条件,把山坡地用石块砌成环山梯田,种植了橡胶高产品系,并采取簇植、修枝矮化等措施防风。如今,那一层层梯田,一层层绿的环山胶园,既整齐划一,又参差有致,蔚为壮观。农场的同志介绍说,这些橡胶树,仅六年就已开割投产,而一般条件的胶树要八至十年才能割胶。
橡胶树立足的环境具备了,科技人员和农场职工,又在品种上打起主意来,经过若干年的研究,现在已经培育出一些具有抗风、抗寒、高产特性的优良品种。
辛勤的园丁
近几年来,海南岛、雷州半岛的橡胶生产进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新阶段。农场建立各种生产责任制,职工们科学管理胶园的积极性更高了。
科学管理,用工人们的话说,就是做好橡胶树的管、养、割。许多职工在胶园安营扎寨,白天顶着烈日,夜晚披星戴月,给胶树压青施肥,浇灌抚育,培养胶树的高产潜力。有多少个节假日,他们都是伴着胶林悄悄地度过。在一个星期日,我们去龙江农场看望劳动模范陈惠芳,就是在胶园里找到她的。只见她一脸汗水,满身热气,正在给胶树施肥。她把十一岁的女儿也带来帮忙。
割胶也要技术,不能任意在树上开刀,割浅了胶汁流不出来,割深了伤树,影响以后的产量。以黄凤娇、周香、叶娣等归国华侨为代表的第一代割胶工人,经过长期的摸索,掌握了一套先进技术,使割胶达到“稳、准、轻、快、匀”的要求,提高了产胶量。她们把自己的技术传下来,培养出何花兰、陈惠芳、余丽珍等新一代割胶能手。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们在一些农场里,还见到不少胶园间种着茶树、果树、胡椒树和南药等经济作物,这是各农场在近几年采取的一项措施。在南海农场,胶园里都间种着大叶茶。农场的王副场长说,胶茶间作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提高抗灾能力,有利于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胶林内种茶,犹如大地盖毯,外围一层是防护林,胶树是二层,茶树是第三层,地面覆盖为四层,形成了高、中、低、下四层的人工生态结构,这对防风、抗寒、抗旱、保水、保土有很大作用。王副场长还算了一笔帐:一亩胶园从开荒、定植、抚管到开割投产,要八、九年时间,共计投资813元。如果在胶园内种茶,等到橡胶树开割时,每亩茶叶的收入就可全部偿还植胶的投资。
陈云同志在1957年视察海南岛时曾题词:“我国橡胶事业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大规模的国营胶园还正在初办,我们要兢兢业业稳步前进。只要这样,我们是会成功的。”海南岛、雷州半岛橡胶农场的职工,用三十年的汗水和心血,闯出了我国橡胶种植业发展的道路,并且正在继续稳步前进。(附图片)
海南岛南海农场的职工们,正在胶茶间作的胶园内采茶。本报记者 刘瑞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