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忌用“三子”者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29
第4版()
专栏:漫话

  忌用“三子”者流
  怀柱
齐桓公小白,成在用人,败在用人,成在用管仲,败在用“三子”。
“三子”是齐桓公三个近臣,即易牙、竖刁、开方。“三子”何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已。比如易牙,听齐桓公说不知人肉滋味,竟蒸子以进。管仲死后,齐桓公重用“三子”,不仅一匡天下的伟业付诸东流,本人也被“三子”关在宫中活活饿死了。
“三子”虽成古人,影子时隐时现。在我们的左右,有时就可以看到一些人,不去研究如何把工作做好,而专门揣摩领导心理,为讨领导欢心,竭尽溜须拍马之能事。
群众十分厌恶“三子”者流,说他们有“三不一要”,不要原则,不要良心,不要脸皮,只要个人利益。“三子”者流头上插着“风向标”,谁得势就依附于谁。因此,溜须拍马的是他们,落井下石的常常还是他们。
十年动乱中,对“走资派”斗争最凶狠的,有些正是以往恭维他们最起劲的人。若将人民的权力交于这些人掌握,其危险可想而知。“三子”者流能得势,并不是一些领导同志存心近小人、远君子,而在于他们缺乏辨奸的能力。古人有言:辨奸之不易在于“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信任、重用“三子”者流,往往是被他们的无原则吹捧吹昏了头脑。因此,要举贤任能,首先要克服个人的好恶利害,警惕那些一味吹捧自己的人。
记不得是那出戏中,有一个正直而又粗鲁的领导,对拍马者大喝一声:“净说好听的,我就揍你!”揍则不必,疏远、批评、不重用是一定要记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