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忆印度医疗队队长爱德华大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01
第6版()
专栏:

忆印度医疗队队长爱德华大夫
路易·艾黎
我在华东华南发起工合(注)运动后,于1939年初来到了重庆。我急于北上延安,以便了解工合运动在那里的开展情况。于是我去找办事干练的王炳南,看看他是否能对我的这次旅行提供些帮助,当时他是负责同八路军的联络工作的。王炳南热情地接待了我,他告诉我,几天以后,一支由印度国大党派遣的医疗队要从重庆去延安,如果我愿意和他们同行的话,他可以把我介绍给医疗队队长爱德华大夫。后来,他果然这样做了。和爱德华队长一见面,就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已届中年,身材高大,仪表堂堂,颇有大人物的风度。他热诚地邀请我和印度医疗队一道去延安。他解释说,他所率领的医疗队已在华南工作了一段时间,但大家都渴望为一支真正的战斗部队去服务。
1939年1月,在我们行将启程的时候,我来到医疗队下榻的加拿大驻重庆使馆,看到一辆漆有印度国大党纺轮标志的救护车和一辆装有药品和什物的卡车。但见一切装备停当,只待出发了。这时头戴皮帽的个子高高的印度医生们相继走了出来,走在最前面的是爱德华大夫。医疗队的组成很有意思,其成员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其中有一位甘地主义者,一位民族社会主义者和二位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人。至于爱德华大夫,他是尼赫鲁的亲戚,是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女士的舅父,又是一位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老战士。由于他的努力和声望,才使得国大党支持他发起组织医疗队。他办事待人都很严格,但他和医疗队的每位医生在工作中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后来当他们在延安工作期满时,爱德华大夫同巴苏和柯棣华,还有一位从德国来华援助抗日的年轻医生汉斯·库尔特·米勒大夫一起,奔赴前线工作。他们从延安出发,渡过黄河,进入陕西省,最后来到了朱德将军在太行山的前线司令部。他们在那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然而,爱德华大夫的健康状况却不允许他在前线工作。于是他只好取道南下,到了河南省,恰好碰到我在那里搞工合运动,于是我们一道乘火车去西安。经过一段休息后,他先到宝鸡,后又乘汽车翻山越岭到达四川,他将从那里取道返回印度。他当时已极度疲劳,身体也不好,但他对旅途中的困苦毫无怨言。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印度也取得独立后,爱德华大夫又来到中国,住在北京饭店。我记得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我们在一起长谈过几次,也吃过几次饭。有一次当谈起过去在中国旅途中的情况时,我发现他对1939年那次从重庆到延安的三周旅途中的许多详情细节都还记得非常清楚。
爱德华大夫最后一次访华时已七十一岁,这次访问的结果是很不幸的。他当时身患肝癌,但在经过换血之后,他觉得自己尚有余力来完成一件他心爱的工作,他认为这件工作将有助于中印关系的发展。他计划写一本书,记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和他对新中国的观感。他问我是否可以帮他草拟一份提纲,以便他开始写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发挥,然后编印出版。我答应他我将尽力而为。我曾为该书的前两章写了一个提纲,然后拿着提纲到首都医院去看他。虽然他当时的身体已十分虚弱,但他还是仔细地读了我写的提纲,并笑着对我说:“写得好极了。等我体力稍稍恢复后,我就根据这个提纲来写作。”他让我把提纲放到他床头柜的抽屉里,还叮嘱我尽快去医院看他,以便我们能继续这一工作。
然而仅仅过了大约一两天,当我于1957年12月1日再去医院看望他的时候,发现他已经奄奄一息了。他逝世后的遗容仍保留着生前那种刚毅和威严的神情。他的骨灰一半洒在印度恒河,另一半洒在中国黄河。白求恩大夫和柯棣华大夫的陵墓,以及爱德华大夫的纪念碑,都在石家庄。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成年人和学生到这里来瞻仰学习他们的国际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
在关于爱德华大夫的讣告中这样写道:“马哈拉尔·爱德华大夫是印度民族运动的一位坚强战士和杰出的和平战士。他在1886年生于北方邦,早年在爱丁堡大学学医,曾任英国皇家外科学院会员。”在爱德华大夫的追悼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在讲话中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伟大的印度人民及其杰出儿子爱德华博士给予中国人民的崇高和极其宝贵的支持。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回复周总理的慰问电时写道:“直到他临终的一刻,爱德华大夫毕生都是中国人民的热诚的朋友,他始终希望印中人民之间的友谊得到进一步发展。”爱德华大夫逝世时所住的病房,也是老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去世前住过的病房。当印度医疗队从香港去中国内地长沙时,孙博士的遗孀宋庆龄女士曾和何香凝女士一起参加了对医疗队的迎送活动。医疗队到长沙后隶属中国红十字会领导,后于9月底抵达武汉,他们在那里见到了好几位八路军领导人,包括周恩来、叶剑英和董必武等。此外,还见到了美国女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她建议他们到八路军战场去工作。那时,国民党的中央政府正在向西撤退,迁移到四川去。于是医疗队也随之西迁到宜昌。他们被分配到一所国民党陆军医院去工作,但在那里没有多少事情可做。不久,他们便乘船渡过三峡到了重庆,他们要在那里等着接收从公路运去的医疗队的救护车和卡车。
来到中国以后,医疗队的每位医生都取了个中国名字。爱德华大夫认为,应该在每个人原来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表示“中国”的“华”字。于是他的名字便成了爱德华,巴苏成了巴苏华,柯棣尼斯成了柯棣华,如此等等。爱德华至今仍活在每一个认识他的人的心中。他的名字象医疗队其他成员的名字一样仍在推动着中印友谊的伟大事业。因此我在他逝世多年后的今天写了这篇文章,来颂扬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著名的医生和富有才干的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正是他那种为人民谋福利的精神,使他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了。
(李桐连 译)
(注)工合系工业合作社的简称。1938年,艾黎同斯诺等人在中国各地发起创办工合,旨在通过工业合作化运动支援抗战。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南亚研究》1982年特刊《柯棣华》)(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