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改良品种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方法——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成绩展览会农业馆的一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11-02
第3版()
专栏:

  改良品种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方法
——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成绩展览会农业馆的一角
萧航
在展览会的农业馆里,有几幅图表对比了今年和抗日战争前的棉粮产量。拿粮食来说,一九三一到三六年的平均产量是二千八百亿斤,今年为二千四百亿斤。棉花的生产状况:一九三六年为一千六百九十七万担,今年为一千四百万担。粮棉生产虽然还没达到战前最高产量,但比起一九四九年来,却有巨大数量的增长:粮食增产二百亿斤,棉花增产五百二十万担。这说明,从抗日战争以来,由于日寇、蒋匪的摧残破坏,十二年来一直下降着的生产水平,从今年起,全国规模地开始上升了。今年每人平均有五百斤粮食,已能自给。棉花今年已接近全国纺织工业和胎絮手纺的需要。今后增产粮棉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中心问题。
粮棉增产的方法很多。在展览馆里,陈列着从耕种到收获、储藏的整套新式农业机器,单是防治病虫害的喷雾器就有九种之多;另外,许多关于水利灌溉、畜牧兽医、土地安全制度(水土保持的设施)、园艺特产的展品,全指示着有效的增产方法。但是,按照目前经济条件,花钱少、收效大的增产方法还是改良品种。因此,粮棉增产部分的展览品,就是以此为中心来布置的。
要知道品种好坏对于产量有怎样的影响,看了这展品和图表说明就知道了。天津军粮城的“银坊水稻”,今年每亩收九百九十六斤,普通水稻却只收二百八十斤,充其量也不过收五百斤。金皇后玉蜀黍比普通品种的产量高百分之百,这是许多人已经知道的事实。斯字四号棉在陕西泾阳试验了五年的结果,证明平均比小洋花(退化美棉)增产百分之六十五·一六。据各地调查,一般粮食的优良品种可增产百分之二十以上,改良棉种可增产三成。
有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把良种和普通种籽的性质揭示给了观众。这的确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良种作物不倒伏,不落粒,生长整齐,成熟一致,产量高;普通品种恰恰相反的画面,使观众强烈地感觉到它减产的严重性。当然,这种减产现象不单单是数量上的,陈列品还从质量上作了说明。这里有两份小麦的标本:徐州四三八号小麦,含蛋白百分之十六,每百斤出面九十斤,又白又细,每斗重十六斤;普通小麦仅含蛋白百分之十二,每斗重十四斤,每百斤出面八十斤,已经显得又黑又粗了。
观众对分析小麦品种抗锈(黄疸)能力的展品,有着很大的兴趣。今年小麦锈病曾在全国范围内蔓延,造成严重的损失;本来同是优良品种的小麦,却显出了极大的差别。凡是抗锈能力强的,产量和往年差不多;反之,产量大减。定县七十二号小麦属前者,去年每亩收二百八十七斤,今年收二百六十五斤;北系三号小麦无抗锈能力,去年每亩收二百八十九斤,今年骤减至六十八斤。
人民政府十分注意改良品种的工作,对群众的发明和创造,给予了应有的尊重。农业馆的第一件展品,是小麦良种碧蚂一号,这是西北劳模代表赵洪璋培育成的。它的特点是:不生黄疸、黑疸、不倒伏、不落粒,产量之大,较诸著名的金大西北三○二号还平均高出百分之二十。这对西北小麦生产的贡献,是相当大的。展览室的一张图表指明,今年小麦黄疸病的蔓延,使全国小麦减收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但是,在中国还极少抗锈力强、品质又好的小麦品种,所以赵洪璋的碧蚂一号就格外珍贵,它给战胜锈病提供了有力保证,政府准备在适应地区大量推广。
自然,大规模的改良品种工作,还是通过组织群众选种来进行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今年上半年,经各地种子公司的组织,群众已评选出七十多种良种,在四百多万亩土地上进行了选种。这里陈列着许多群众选出的良种,计有小麦二十九种,水稻九种,粟十九种,玉蜀黍、高粱、甘薯各四种。对山东选种模范于青绶的事迹,展览会特别作了介绍。在一九四二年麦前,于青绶夫妇发现了五棵异样的小麦,到一九四五年,由于在半亩地上收获了二百七十斤小麦,惊动了邻村和文登县农场,农场并将这种小麦定名为“扁穗麦”。现在,“扁穗麦”已在胶东大量推广起来,仅文登专区今年即播种二十八万亩。文登县高村农民周忠富种的扁穗麦,每市亩收到七百二十九斤。
几年来,经过人民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努力,改良品种的工作已经有了可称赞的成绩。今年全国棉田的百分之十九·三,是选用的良种,面积达一千零七十五万亩。各省国家机关掌握的粮食良种,足够明年一千九百零五万亩土地使用,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百分之一·二三。这个数字自然还是很小的,更大量的良种还掌握在群众手里。单是今年麦季,群众互换良种即达四千二百余万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