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阅读
  • 0回复

集资合营小厂印象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2-28
第2版()
专栏:

集资合营小厂印象记
本报记者 姚力文 张铭清
一到福建长乐县,就听说金峰公社凤阳大队有家集资合营的针织厂办得不错,很想去看一看。
金峰镇边,一座二层石砌瓦房的墙上挂着块“凤港针织厂”的牌子,这就是我们要看的小厂子。进了走廊,既听不见织机的喧嚣,也不见有人来招呼我们。一问,主管生产的副厂长不在,几天前他到外地一处建筑工地去了。原来,他还兼着那个民办建筑队的施工员。他走前,把生产交代给会计,我们只好找会计谈。会计是个20来岁的小伙子,眉清目秀,一张白皙的脸显得文绉绉的。他向我们介绍说,这个厂是几十户社员自愿结合、集资办起来的,一股8,000元,每股可投工3人,产生董事一人,组成董事会,集体讨论和决定厂的重大事项。1982年春筹备建厂,4月份去江苏购买设备,5月29日设备运到家,6月安装,下旬试车,7月8日就向市场提供了第一批产品。
刚说到这儿,有人喊他去看病。原来,这位会计也是兼的,他是大队医疗站的医生。这时,我们才发现这个二三十米的房间,外面是办公室,里间是仓库。坐在我们旁边的那个年轻人一会儿发料,一会儿收活,一会儿又给进库的成品过秤、登记。他是厂里的保管、出纳,又是“业务员”,尽管忙得不可开交,一有丁点空,就立即拉开抽屉,用刻在抽屉边沿上的尺子丈量松紧带。说他争分夺秒,实在不过分。
等会计出诊回来,他带领我们去参观车间。设在民房里的车间,一字儿摆开着棉毛机、倒纱车、工业平车、挡车和横机。因为停电,工人们都回家干农活或忙家务了。一旦送电,吆喝一声就来上班。尽管供电不正常而停停打打,却不会造成窝工浪费。这样灵活的工厂,恐怕是一般工厂难以做到的。我们在车间里遇到了几个姑娘,她们是从江苏请来的师傅,每月150元工资。会计介绍说,请进来教,可以尽快开工,边学边干,比派人出去学合算得多。真是处处精打细算啊!
在工厂附近的农舍里,我们看到老太太、妇女、小姑娘手里都拿着五颜六色的针织衣料,锁边的、钉扣的、缝合的,忙碌得很。会计指着她们说,这都是我们工厂的家属,也算是我们的厂外工人,领活在家里做,全厂计100来人,一半集中在车间,一半分散在家里。厂里实行计件工资,一年发两次薪,一个工人平均一年约收入800多元。
我们看得出来,这个工厂的人,都把厂子当作自家的事来办,对厂子的前途挺有信心。这个厂生产多种式样的尼龙衫、裤,不到半年的时间,日产由200件增加到500件,由几个花色品种发展到30多个品种,50多个花色。由于款式新颖,又实行薄利多销,产品销路很不错,资金周转期约100天,日产值达2,300元。他们还准备自己搞染色,以减少到外省染色的费用,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
回来的路上,我们同县社队企业局长老何谈起社员集资办的企业,和原来的社队企业的长短问题,他颇有感触地说:我们原有的社队企业实际上是社队干部办企业,是缩小了的“铁饭碗”企业,外行当家,经营不善,突出的弱点是吃“大锅饭”,工效低、浪费大。而集资办的企业恰恰克服了这些弊病,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说着,他打开笔记本有根有据地告诉我们:“1982年社员集资办的企业增加了102个,社办企业不但一个没增,还停办了50多个。”
诚然,和那些“正规”的国营厂、社队企业比,这个社员集资、自愿结合的小厂显得很不“正规”,这里工人不象工人,干部不象干部,厂房不象厂房,车间不象车间。可是,偏偏这个“四不象”有六个优点:筹建快,投产快,效益高,费用少,资金周转快,产品更新快。这还不发人深思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