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戏曲在不断革新中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01
第5版()
专栏:

戏曲在不断革新中前进
张 庚
为了要表现各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内容,单靠老传统、旧技巧是实现不了这个要求的,必须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表现手法,运用新的技巧。这样,戏曲的形式就需要不断革新。在中国戏曲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新鲜表现手段增加到戏曲艺术中来。
戏曲艺术的革新,首先为了要表现新的人物,既要表现新人物,就得运用不同于前代的新的表现手段。元杂剧之所以能蔚为大观,从金院本中脱颖而出,变成独立的大剧种,并取代了金院本的首席地位,就是因为在舞台上能够出现金院本所无力表现的许多新人物。元杂剧作者所处理的题材,即社会生活矛盾,比起金院本来要复杂得多,严重得多,而且是带有社会普遍性和较强烈的政治意义的。元杂剧从原来脚色体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一套以正末和正旦为主,以唱为主的新体制来。
取代元杂剧而兴起的明传奇,也有类似的情况。昆剧中因为出现了新鲜的题材,相应地也出现了一批舞台上的新人物。如忠臣、权奸、清官、贪官、市民起义领袖和其他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在有些戏中,普通市民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总之,由于所表现的生活和其中的人物每朝每代都有所不同,舞台上的脚色行当也就日益丰富多样,而表演的技巧也随着不断发展。这些新技巧的积累,有的出自演员为塑造人物形象而从生活中逐渐琢磨出来,如侯方域所记,一个叫马锦的演员为了演好严嵩,不惜在一个宰相家当了三年跟班,终于演好了这个人物。有的还要不断吸收各种技艺来充实戏曲原有基本功的不足。新技巧的引进和运用,又促使新行当的出现,戏曲的表演艺术也随之不断发展。
在戏曲的革新中,唱腔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剧种的发展历史,就包含着唱腔的不断革新,剧种的兴替也和唱腔的更新有着密切关系。明朝剧评家王骥德曾经说过,戏曲的声腔三十年一变。虽然三十年说得太死,但他确是看出了戏曲发展的某种规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一种声腔衰落,另一种声腔起而代之。南曲兴起代替了风靡一时的北曲,就是因为时世推移,旧时的听众已为一班新听众取代的缘故。这些新听众已不习惯北方声腔,而要求适合于他们的南方声腔,于是海盐、余姚、弋阳、昆山等腔就应运而生,新的逐渐代替了旧的。而其中昆山、弋阳两腔又在竞赛之中战胜了其余两腔,形成了昆、弋两腔独步舞台的新时代。
戏曲声腔的变化,小而至于一个剧种内部的变化,大而至于剧种声腔的兴替,常常与社会政治变化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当然,音乐与人民感情之间的关系,不是如古人所说的那么简单,应当说不同时代不同的艺术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人民在感情上的感受和反应也总是具体的,永远不会雷同的。但是,整个时代的气氛,却又是鲜明的,因而戏曲声腔的常变常新,也就永远不会停息。
声腔虽然不断革新和发展,互为兴替,但它并不是抛开传统凭空生长出来的。南曲之代替北曲,不但有本地民歌作基础,而且还上承宋词和宋大曲的余绪,最早的温州杂剧就是“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而形成的。昆曲之所以胜过诸腔,在数百年中领袖一代曲坛,正是因为出了魏良辅等一批革新家,认真学习和继承了北曲的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演唱技巧,并把它移用在昆曲的演唱技巧上,这才大大提高了昆曲的演唱艺术性。尽管南曲和北曲是声腔的两大系统,并有各自不同的渊源,但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它们的继承关系还是统一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的。凡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的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成果,即那些艺术上的精华,都是应当继承的。凡是做了这种继承工作的,其发展必然会更高、更快、更富于表现力。
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方言语音变化复杂。一种声腔从一地流传到另一地,总是按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习惯,结合当地的方言和语音、当地的民歌,把原来的唱腔加以改造,形成一支地方声腔的派别。
在历史上,不同的剧种流传到同一个地区,当地的人民大体上都能兼收并蓄,让它们在一个舞台上同场演出。这些外来剧种与当地的艺术和人民生活习惯与欣赏兴趣相结合,逐渐具有某种共同的地方色彩,甚至合成一个戏班。这种戏班中的演员,既能演这个声腔的戏,也能演另一种声腔的戏。现在世界闻名的京戏,原来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剧种,其中也包含着汉调、徽调、梆子、昆曲、罗罗等多种声腔,只因长期互相融合交流,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艺术风格,为北京群众所喜闻乐见。北京曾是几代帝都,全国欣赏水平较高的观众大都汇集在这里,这就使得它在艺术上成熟、提高快,又容易传播到全国各地去,逐渐超出地方范围,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剧种。
中国戏曲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它所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曲折的。在我国戏曲史上,剧种也有衰亡的事实。如元杂剧,在戏曲史上曾烜赫一时,后来也销声匿迹或者奄奄一息了。元杂剧的衰亡和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有很大关系。元曲的兴起,是由于剧作者和演员反映了一个时代人民的思想感情,但后期元杂剧作者所写的作品已经不是那么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了。他们逐渐脱离了现实,多写风花雪月,少写人民疾苦,观众当年看戏的那种热气已逐渐凉下来了。而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也越来越注意声韵腔调的推敲,力求近古,格律日严。相比之下,南戏无论在内容上和艺术上观众都感觉亲切,这就是北杂剧所以不得不衰亡下去的原因。
昆剧的衰落也有类似的情况。昆剧产生在太平之世,它的兴起和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有关。虽然这时政治斗争很尖锐,但还不是戎马倥偬的时代。到了明末清初,戏曲艺术十分繁荣的江南一隅,也沦为战场,昆剧的根据地被破坏了。这一社会的大动荡,对昆剧的打击是不小的。然而,昆剧由于根底深厚,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到了清政权初步稳定,昆剧作家、艺术家们心灵上的伤痛太深,只有借昆剧才能抒发出郁结在他们心头的隐痛,于是连续出现了李玉的《千忠戮》,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几部剧本。这些戏或借历史以寄哀伤,或直写南明小朝廷灭亡的遗恨,的确道出了明朝遗民心灵深处的感情。这些剧目使清朝统治者很不愉快,虽然没有公开予以禁绝,却很巧妙地对几位剧作者进行了打击。从此,昆剧的创作一片沉寂。一些作家纵有所作,也决不敢涉及政治,更不敢涉及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只能吟风弄月,聊以点缀。
昆剧还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即对农民的生活与斗争,缺乏了解,有些人还对农民存在偏见。当梆子、皮簧兴起,在舞台上创造了许多吸引观众的农民起义人物的形象时,昆剧却对之一筹莫展,它的演员连表演这些新人物的基本功也没有。由于昆剧演员对新兴的地方戏在艺术上不够精练存有偏见,他们甚至还对之进行抵制。这种固步自封的态度,使他们更加脱离群众。与当时的地方戏舞台上的一股新鲜空气相比,昆剧舞台上那些人物和他们的生活就显得陈旧,大多数观众对昆剧的兴趣也就减弱了。加之,昆剧的艺术表现风格,轻歌曼舞,也很不合这个时期广大群众的口味。这时期新兴起来的地方戏,大多是急管繁弦,慷慨悲歌,唱得人们耳热心酸,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现其金戈铁马的内容和叱咤风云的人物。
总之,剧种衰亡的基本原因还是在于脱离群众。其中又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时世推移,特别是突然的变故,这中间是带有不可抗拒的因素的;还有一种是主观的原因。如果剧种本身能够不断革新,适应时代的要求,跟随时代而前进,它的衰亡则是可以避免的。
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而戏曲由于从出生、成长、壮大和高度成熟,都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它惯于表现封建时代的生活,所以难于很快地适应这个急剧变化的新时代。戏曲艺术家曾经积极努力去表现辛亥革命,可是当这种艺术还没有充分适应这个生活的大变革时,辛亥革命就失败了,历史已经翻到了更新的一页。社会生活以更高的速度前进,相继发生五四运动、1924~1927年的大革命、十年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戏曲艺术对这些新的历史篇章还来不及表现,时代又前进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阶段。当然,处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一些有远见的戏曲艺术家也曾努力创作出一些反映这个时代的新剧目,如梅兰芳的《生死恨》,程砚秋的《荒山泪》,周信芳的《洪承畴》,以及田汉创作的《江汉渔歌》,欧阳予倩创作的《梁红玉》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于戏曲的革新也作了较大努力,编演了《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血泪仇》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演现代戏的成绩更为显著。五十年代,编演了京剧《白毛女》,六十年代,相继出现了豫剧《朝阳沟》,京剧《红灯记》、《芦荡火种》等表现人民群众新生活的革命英雄人物的剧目。近年来,更出现了表现革命领袖的戏曲剧目,例如秦腔《西安事变》等。至于许多年轻的剧种如评剧、沪剧、吕剧、湖南花鼓戏等,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更是大大增强。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如何表现新时代的生活和丰采多姿的新人物,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课题。在旧时代,由于以关汉卿、汤显祖、魏良辅、叶堂、谭鑫培直到梅兰芳等为代表的剧作家、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的集体创造,戏曲艺术经过千锤百炼,已形成精致的独特的艺术体系。而要让这样一个已形成完整体系的传统艺术去表现崭新的生活内容,的确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回顾近百年来戏曲发展的历史,从辛亥革命前夜提出戏曲改良,经过多次失败,几乎失去信心,认为旧戏根本不能表现新生活,五四运动时期,甚至有人断定旧剧必须取消而代之以话剧。到了全民族奋起抗日的时期,不得不重新考虑“旧瓶装新酒”、“利用旧形式”的问题,直至终于提出了“戏曲改革”的口号。这段历史表明:戏曲在新时代是不可缺少的;它在表现现代新生活方面走过一段漫长崎岖的道路,戏曲家们从根本不知道如何表现到逐渐懂得如何表现,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古老的戏曲艺术,由于发扬了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优良传统,循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规律前进,不仅在表现人民生活方面更加深刻,而且在影响和改造人民生活方面也日益起着积极的作用,终于使它充满活力而变得年轻起来。无数立志改革戏曲以至创造出社会主义新戏曲的先辈们的理想,终于由我们开始实现。诚然,这还只是初步的实现。为了使戏曲艺术走向现代化,为了使戏曲研究真正成为科学,许多问题尚有待探索、有待实践。我们丝毫没有固步自封的理由。但是,成绩的取得也确实使我们引以自豪,因为我们为世界创造出一个赋予古老戏剧文化以青春活力的例证。但愿这一点成果能给那些对于全世界的未来具有乐观信念的人们一个鼓舞。
(这是作者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写的《中国戏曲》的最后两节,本报作了一些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