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谈电视连续剧《卡尔·马克思青年时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01
第5版()
专栏:

谈电视连续剧《卡尔·马克思青年时代》
程代熙
荧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可以说是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非常熟悉的形象:大胡子、高额头,身穿一套黑礼服和一只吊在细带上的单眼镜。这就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晚年的形象。他坐在软椅上,神态安详,边回忆边徐缓地向我们——观众叙述道:
“1818年我出生在摩塞尔河畔的德国古城特利尔市……1835年,我十七岁,……考进了大学,按照父亲的愿望我应该学法律。这是我独立生活的第一年……”
电视片就从这里开始,用马克思回忆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1836—1848年,也就是马克思从十八到三十岁这十二年间的生活历程。
马克思正是在这十二年里,由一个普普通通的法学大学生成长为无产阶级的思想家的。
这部电视剧相当真实和生动地向我们依次介绍了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的生活、“博士俱乐部”的热烈辩论、编辑《莱茵报》、在巴黎与卢格创办《德法年鉴》和与恩格斯的初次但却是十分冷淡的相识以及从巴黎逃亡布鲁塞尔,并在那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初稿。在这同时,电视剧还向我们介绍了马克思与燕妮从初恋、订婚到结婚的漫长的七年恋爱生活。
最近五十年来,在西方“马克思学”中有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两个马克思,即把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也就是把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马克思同写作了《资本论》的马克思完全对立起来。对于这同一个课题,也有两种同样错误的态度:一种用肯定青年马克思来否定写了《资本论》的马克思;一种则相反,以否定青年马克思来“肯定”成熟的马克思。前者主要是一批反动的资产阶级文人,他们根据他们所维护的那个阶级的利益来歪曲马克思的形象。后者就是当今西方十分盛行的马克思学“新左派”的基本出发点。
此外,西方还有一种“马克思学”的观点,认为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即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之间并无什么严格的区别,这就是把青年马克思完全等同于老年的马克思。
这部电视片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根据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生活,相当真实地再现了马克思青年时代的思想历程、哲学观点,特别是革命政治观点的转变与形成。我们从电视上可以看到,在柏林大学时期他还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1838—1841);在主编《莱茵报》期间(1842—1843),他通过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的讨论以及对摩塞尔地区种植葡萄农民的生活状况的调查,在哲学观点上已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而在政治观点上则开始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在巴黎同卢格创办《德法年鉴》以及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撰著《神圣家族》(1843—1844)时,就已经彻底完成了上述的两个方面的转变;而在亡命布鲁塞尔时期,特别是到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和完成《共产党宣言》(1845—1848),马克思和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已经成了世界无产阶级思想上的导师。作为对比,电视片的摄制者还再现了鲍威尔兄弟、卢格、魏特林、巴枯宁、蒲鲁东、费尔巴哈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在这里,电视片用蒙太奇语言,驳斥了两个马克思论者的种种谬误。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编导者对于马克思亡命巴黎时开始撰写但始终未能完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未着一词。西方关于两个马克思的神话就是根据歪曲《巴黎手稿》才制造出来的。如果能用电视画面把马克思撰写《手稿》时的思想表现出来的话,那对于揭穿西方制造的两个马克思的神话会显得更有力一些。当然,这在艺术处理上难度是相当大的。
整个电视剧是拍摄得很成功的,从编写文学脚本到最后摄制完成,前后花了八年的时间。扮演马克思的保加利亚青年演员和扮演燕妮的东德女演员的表演都十分出色。因为这是一部艺术片,有个别细节与史实略有出入,是完全允许的,因为它们不仅没有违背史实,反而加强了艺术的真实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