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提高计划生育宣传的科学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4-01
第5版()
专栏:

提高计划生育宣传的科学性
邬沧萍
今年元旦起在全国开展的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怎样把计划生育宣传深入地开展下去,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宣传的科学性。
实行计划生育是人类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要求
计划生育通常是指人类限制自身生产。过去宣传计划生育不但为宗教和道德所不容,而且要受到法律制裁。本世纪五十年代,计划生育仍然是个“禁区”,在世界性的人口会议上都避而不谈。直到六十年代后半期才开始有较明显的改变。在1974年的世界人口会议上,计划生育已显出是一股世界潮流。连一些伊斯兰国家和天主教国家,对于计划生育也不再讳莫如深,甚至公开推行了。
今天,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不是某些人物或机构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类发展到现阶段提出的客观要求。人类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前,无例外地都是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无力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加上战争频仍,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要求有高出生来抵补高死亡。更为重要的是手工劳动这种生产方式,把劳动力看成是财富的源泉,必然导致“多子”就是“多福”。十七世纪中叶,欧洲进入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医疗卫生的进步,死亡率不断降低,人口增长加快;另一方面,生产的技术构成提高,对劳动力数量的需要相对地减少,质量要求相对提高,在客观上就不再倾向于多育。从十九世纪开始,欧洲就自发地限制生育,首先出现于法国、比利时等,其后遍及西北欧以及欧洲移民所及的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其他部分和日本。现在所有工业发达国家的人口,包括奉行鼓励人口增长的国家,几乎无例外地都在家庭范围自发地实行计划生育。
战后亚非拉各国相继独立,由于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死亡率急剧下降,平均寿命迅速提高,其程度大大超过昔日的发达国家。于是亚非拉国家的人口出现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增长,大多数国家人口在过去三十年翻了一番多。人口剧增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吃饭、就业、教育等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已认识到推行计划生育势在必行。有的一贯鼓励生育的国家如泰国、墨西哥、菲律宾、土耳其等都公开宣布限制生育,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推行计划生育。
人类限制自身生育的时代已经到来。今天世界人口已大约46亿,到本世纪末60亿人口已不可避免。按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地球适于人类生活的地区都已有人定居,也不存在由于缺乏人力而不能开发资源的问题。人类已意识到人口的无限膨胀并不是幸福的标志。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人口相对静止,即人口到一定时期大体出生、死亡相抵是明智的,今后人类的寿命仍会不断提高,因而人类唯一的抉择就是自觉地控制自身的生育。
我国明确地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体现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并自觉加以运用。
用战略观点看待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会象发达国家那样自发实行计划生育。这固然不无道理,但也必须看到,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实现这一点将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就人口来说,发达国家自发达到今天的低生育水平大多数都经历了一百年左右,少的也是几十年。今天的形势不容许我们等待这种前景的自发出现,因为当时的发达国家人口翻一番的时间差不多要一个世纪,而今天若不抓计划生育,三十年就可能翻一番。我国的实践还证明:在经济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自发出现的不是计划生育,而是倾向于“多子多福”。如果不抓计划生育,就有可能出现许多家庭“生活改善了,倾向于生育,生育多了,生活又不能有多大改善”这种恶性循环。这些都说明计划生育不能期待自发,必须因势利导,自觉推行。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并没有认识人口再生产周期长和人口增长具有惯性作用这些特点。人口迅增在刚出现时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吃饭、就业、教育、住宅等问题并不马上就暴露出来。一旦发现人口问题突出时,解决起来已感到棘手。进行人口调整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一两代人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象物的生产那样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收到较明显的调整效果。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即便生育率下降到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还要持续增长一个时期。我们今天面对的人口问题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没有认真推行计划生育所受到的“惩罚”,现在推行计划生育的更大效果要在日后才会逐步发挥出来。总结我国实践,得出一条重要结论:必须用战略的观点来看待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要认识到,在这一代人的时间里,一般地提倡计划生育是不够的,必须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即使今后经济发展较快和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也必须持之以恒。
计划生育是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是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必要也有可能在社会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由于生育行为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必然存在国家和个人在生育上的矛盾。必须在理论上阐明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占人口80%的农民讲清这个道理尤为重要。所讲的道理必须由浅入深、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首先讲清楚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从时间先后说,人出生后先作为消费者,要由家庭和社会付出人力物力抚育后才能成为生产者。其次从生产要素上说明劳动力与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的关系。在我国具体情况下,可以从人口、耕地、粮食入手讲清楚,人口增长快导致人均耕地、人均资源水平、人均技术装备程度的逐步降低,最终必然妨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再次,要从外延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关系讲清楚,光靠增加劳动力来提高人均收入是有限度的,也难于持久。在政策解决后,生产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无论从社会和家庭来看,提高我国人口特别是农民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都需要实行计划生育来创造条件。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每个公民都有取得各种避孕手段、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但是,实行计划生育也是一种义务。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社会要求每个成员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限制生育,同社会要求限制车辆速度、禁止行人在马路上随意穿行等以维护交通秩序等等,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说有所不同,那就是人们长期以来认为限制生育是没有必要的,生育是私事,社会不干预。这种传统观念已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应当看到,计划生育作为一种公民的义务,是和公民享受的许多权利密切相联的。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权利是十分广泛的,其中直接和人口有联系的就有:受教育的权利,劳动权,就业前的劳动就业训练,休息权,退休制度,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等等。显然,公民不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实际上也会在这些方面削弱他们应该享受的权利。
生育观转变和两个文明建设
有效地实行计划生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生育观的转变,(2)具备有效的避孕手段。前者是前提,后者是物质保证,缺一不可。
生育观虽然是经济基础的产物,但也有自己的相对的独立性。常常是经济基础消失了,与它相适应的生育观仍会继续存在。从本质上说,计划生育要求的生育观属于现代化大生产的思想体系;对计划生育有抵触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是属于小生产、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我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封建主义,“多子多福”这种生育观早晚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不会马上消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我国社会上还会存在。
促使生育观转变的最强大的社会力量就是实现两个文明建设,因此计划生育的宣传和十二大两个文明建设的宣传是相辅相成的。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是铲除封建主义生育观的经济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同计划生育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计划生育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追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在很大程度上同文盲、无知和愚昧相联系,因此宣传文化建设更是直接推动计划生育的。计划生育宣传要坚持实事求是
长期以来,人口问题在我国的理论和实践上是被忽略的。实行计划生育的深远意义,现在也还不能说已深入人心。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宣传的重点,仍然是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在宣传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也要避免把诸如吃饭、就业、教育、住宅等人口问题不恰当地统统归结为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这样宣传就自觉或不自觉陷入“人口决定论”。
加强计划生育宣传的科学性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的历史的观点。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是从我国人口实际出发,为了克服过去放松计划生育造成的后果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必须承认,这一措施对将来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会产生一些后果。全面权衡利害得失,这一措施仍是当前明智的抉择,但它决不会是一项永恒的政策。因此一方面要宣传这一政策在现阶段的必要性,但又不能把它说成是永恒的真理。因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将来是要改变的,至于什么时候生育政策转变,如何转变,要取决于将来人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情况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