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赵紫阳视察陕西谈水利建设、旱作农业和节约用水时强调 搞农业要树立经济效益观点 农田水利建设要选最佳方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01
第1版()
专栏:

  赵紫阳视察陕西谈水利建设、旱作农业和节约用水时强调
  搞农业要树立经济效益观点
  农田水利建设要选最佳方案
本报讯 赵紫阳同志3月下旬视察陕西时,和一些同志谈到水利建设、旱作农业和节约用水问题时,强调工业农业都要树立经济效益的观点。搞农业、搞水利,同搞工业一样也要进行决策论证,进行可行性研究,选择最佳方案。下面是赵紫阳同志的谈话纪要:
搞农业,搞水利,也要进行决策论证,进行可行性研究
关于黄河中上游的水利工程,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设想,如大柳树(或黑山峡)水库,万家寨水库,龙门水库,以及小浪底水库等等。这对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解决工业用水,以及根除黄河下游隐患,会有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全面统筹,综合论证。第一要算水帐,第二要算效益。水就那么多,这个水库浇了多少地,那个水库还能浇多少地?上中下游都要用,水到底够不够?如果不够,就要研究用到什么地方合算。反正就那么多水,是浇沙漠,浇丘陵,还是浇旱原?这就要论证,看哪些工程投资少、经济效益大。
过去我们在经济工作中,不大讲投入、产出,不大讲成本核算、经济效益。工业不讲,农业更不讲。今后要改过来。无论工业农业,都要树立经济效益的观点。搞农业、搞水利,同搞工业一样,也要进行决策论证,进行可行性研究,提几个方案,加以比较,选择最佳方案。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各级干部的领导水平,也不至于浪费农民的积极性。
中国农业不能都靠灌溉解决问题,要十分重视群众搞旱作农业的经验
水利电力部的专家们说,龙门水库的地质工作已进行了8年,现在选的坝址比较可靠。把龙门水库修起来,据说可以浇1,000万亩地,渭北就可以变成一个大粮仓。
看来,龙门水库也可能要上。但是,渭北的同志不要把宝押在修龙门水库上,因为至少在近期内用不上。即使上,这么大的工程,从设计,到施工,从建成枢纽工程,到渠道配套,要多长时间?恐怕在二十年内不一定用得上。过去我们常常把问题看得很简单,好象一修水库,什么都解决了,其实需要很长时间,近期内指望不上。我看,渭北,陕北,都要好好研究旱作农业的经验。这是最现实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很重要。但同时要确立一个基本观点:中国的农业不能统统都靠灌溉来解决问题。因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南方的水多一点,但也不算太多。北方则严重缺水。农业,工业,都要用水。北方工业用水这样紧张,好多同志在十几年前还无法想象。那时想得很简单,发展工业,盖工厂就是了,根本没有想到工业用水也会成为问题。现在不同了,大家都认识到了,工业也要用水,没有水,盖了工厂也没有用。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长远规划里,要认真研究水的问题,包括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问题在内。
不搞灌溉能不能解决问题?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解决问题。国外有一种说法,年降雨量在四五百毫米以上,就可以不搞灌溉农业。怎么办?搞旱作农业。渭北地区,陕北地区,平均年降雨量有400多毫米,500多毫米,种两季作物水不够,种一季作物就够了。关键在于保墒。小麦并不是低产作物,保墒搞好了,一季小麦也有很大潜力。
这里的特点是春天旱,但秋季雨水集中。秋天把雨水积蓄起来,春天避免蒸发,就可以秋水春用。从西安到韩城,从铜川到延安,走一路,看一路,找干部谈,找技术人员谈,都有许多好办法。合阳县的水浇地并不多,但小麦长得很好。他们采取的办法,同山西壶关种谷子的办法差不多:秋天深翻,土质疏松,一次施足底肥(叫做“一炮轰”),吸饱水,春天不翻,蒸发少,墒情好,一亩旱原就能收小麦500来斤。黄陵县的示范农场把保墒问题同增加土壤肥力、进行精耕细作结合起来,100亩小麦,亩产600斤。这个农场的技术人员杨贵本同志说,过去,总以为黄陵的问题是“旱、粗、薄”,把“旱”字放在第一位,好象不修水利就毫无办法。经过几年实践,他们的认识有了变化,把这三个字颠倒过来,努力解决“薄、粗、旱”的问题。他们着重搞轮作,苜蓿和小麦轮作,大豆和小麦轮作,油菜和小麦轮作,农家肥多了,土地由瘠变肥,耕作层由薄变厚,保墒也搞得更好了。周围的农民向农场学,普遍提高了产量,有一户还超过了农场,小麦亩产达到800斤。延安也有许多好经验,如山地搞水平开沟种植法,沟壑筑坝淤地等等。总之,要十分重视群众搞旱作农业的经验,从选择耐旱的作物和品种,一直到采用有利于保墒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都要总结,因地制宜,一块一块地推广。农业要一块一块地搞,不能千篇一律。中国的事情,就怕千篇一律,要搞大家都搞,要不搞大家都不搞。那种领导方法,不是好办法。
秋水春用这种保墒办法,对相当一部分地区是适用的。海南岛有的地方春天旱,种甘蔗出苗不齐,改为秋季种,甘蔗产量就提高了。四川武胜县,坡地上种苞谷,也是怕春旱。他们的办法是秋天深翻,开沟,施土杂肥,春天不耕,刨坑点种,就把墒抓住了。去年在山西听到了壶关种谷子的经验,今年在陕西又听到了合阳种小麦的经验,基本道理都差不多,对春旱而秋季雨水集中的地区是适用的。外国讲免耕法,我们中国在春旱严重的地方,恐怕可以搞点秋天深耕施肥、春天不耕法。目的是保墒,尽量减少蒸发。
搞旱作农业,大旱之年怎么办,能不能稳住?稳产这件事,只能是相对的,不能强调得过分。在农业产量问题上,我看哪个国家都稳不住。澳大利亚是个发达国家,农牧业现代化程度很高,去年大旱,它也没有办法。我们考虑问题,不能要求大旱之年也能稳得住,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我们只能要求在正常年景得到较高的产量。渭北地区是五年一大旱,三年一小旱。如果采用好的旱作经验,三年正常,能打600斤;一年小旱,收他四五百斤;一年大旱,只能得300斤;那末,五年算总帐,仍然可以平均打到500斤左右。所以,搞农业,不能着眼于一年,要看平均数。我们搞计划,往往只讲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要达到什么产量。其实,这很不科学,谁知道那最后一年是风调雨顺还是大旱大涝?有的国家现在作计划,已经改了,不讲最后一年达到什么产量了,而是讲五年平均达到什么产量。我看这种计算方法,比较合理。
节约用水应成为经济建设的重大政策
近期内不能指望大水库。小的水利工程,还是可以靠得上的。扬程不太高的提水灌溉,在既有水源又有电力的地方,还是可以搞的。当然,要找出一个合理的限度,比方说,在渭北地区,扬程在100米或150米以下的提水工程,看来还是可以搞的。超过了一定限度,扬程过高,就划不来了。
搞灌溉农业,必须十分注意节约用水。到底采用什么灌溉方法?大水漫灌,既浪费水,效果也不好,搞得不好,还盐碱化。中国的灌溉农业到底怎么搞?我们这个国家,尤其北方,要搞省水型的农业。节约用水,国内外都有一些办法。一种是把渠道衬砌好。一种是喷灌。一种是滴灌。陕西韩城的对岸是山西万荣县,据说万荣县的办法是在地里埋瓦管,渗灌。这一带,有煤有土,自己烧窑,无非是劳力投资。要算算帐,把几种灌溉方法对比一下,成本如何,效益如何?节约了水,不仅降低了用水成本,而且可以扩大灌溉面积,也就等于多修了水利工程。这个里边,很有文章可做。中国水这么缺,工业,农业,都要节约用水。这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政策。
一是研究节水的办法,一是实行节水的政策。不收水费,或者水费收得很少,节约用水就行不通。合阳县委书记说,他们那里的水浇地,每亩地浇一水,水费成本是六七元;浇两水,成本要12元;还有浇三水的,成本达18元。但有的根本没有向农民收水费,有的收了,也只是每亩收2元。大量的是国家补贴。这样不行。把灌溉建立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是不能长久的。农民没有买水的观念,节约用水的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而且,旱原缺水,水是非常宝贵的,这里在等救命水,那里却在大量浪费水,矛盾也很大。
水利建设,过去成绩很大,但浪费也很大。长此以往,无以为继。今后水利建设要实行这样一条方针,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国家不共农民的产,农民也不靠国家的补贴吃饭。水利用工,应当给农民以合理的报酬,不搞无偿劳动。农民用水,必须向国家缴纳水费,不能老是由国家贴钱。也可以把水利用工作为投资,在农民用水时逐年扣除。我看,水费一定要收,而且不能把水费标准定得太低。收水费是一个很大的动力,可以推动大家节约用水。(《中国水利》杂志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