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八景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2
第8版()
专栏:

八景病
颂葵
故乡是个弹丸小镇,确实有三五个风景优美的游玩去处;但是,过去一些附庸风雅的士绅文人,硬是设法凑足八景整数。于是,江边一丛竹林,巷口一棵榕树,也给安上一个雅得发麻的名目,写进县志里去。似乎如果只有五景、六景,便不足以称景似的。小时读书,曾经早早晚晚地从命名为“夕阳晚眺”的竹丛走过,怎么也看不出它有何秀丽之处。那里附近是座粮仓。冬天,几个面有菜色的孩子扫拾着地上的米粒,枯萎的竹叶在上空飘零,更使人感到异常萧瑟。何景之有?只不过是士绅们消食之作罢了!
我之所以絮述往事,是有感于今天尚有这种“凑合”的遗风在。
出现了万元户,是件好事,值得高兴;但是,九千元户又何尝不是件好事,同样值得高兴。有些地方则不然,收入达到九千九百,那里的领导并不满足,非得想方设法给他开点“小灶”突破一万不可。至于那些收入千元还不到的户呢?对不起,且多发展几个万元户再说。
收入万元,如果真的是勤劳致富,当个劳动模范是可以的;但是,万元户却不一定是通体先进的完人。这一来,有关领导又还是不满足。于是拔高地宣传,于是向万元户提出有利于表现他政治上同样顶呱呱的种种非办不可的“倡议”,最后还得发展入党。这样一来,“八景”才算是凑成了。
我绝不是反对对万元户做政治思想工作,帮助万元户提高思想,而是说应该从实际出发,而不要硬拉硬拔,更不要使万元户感到是一种负担。事实上,过去不少本来确实有三五处先进方面的典型,由于硬被打扮成十全十美、一无瑕疵,而终于走向反面的。大寨的道路不是前车之鉴吗?更不要说,如今又还有一些动机可疑的伸手万元户的“热心人”!
一些报刊对张海迪事迹的宣传,同这种“八景病”开了个玩笑。张海迪的事迹是不凡的。她所达到的目标,远远地超过了一个身体健全的普通人所达到的目标。但是,张海迪又曾经起过自杀的念头,并且付之行动过!这一事迹,对于有“八景病”的人来说,是很不过瘾的。让他们来写报道,肯定得把这一情节删去,甚至涂以“亮色”。但是,报道张海迪事迹的一些文章并没有把这一细节删去,而是如实地写了出来。正因为毫无掩饰,广大的读者反而觉得亲切可信,感到张海迪是一个可以学习的凡人,而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