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积极开辟外海渔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3
第2版()
专栏:

积极开辟外海渔场
本报评论员
长期以来,过量捕捞使我国近海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效益日趋下降。1982年同1978年相比,机动渔船增加了一倍,捕捞产量却减少了5万吨。这种情况告诉我们,海洋捕捞业只在“家门口转转,老渔场跑跑”,不行了,必须开阔视野,组织船队向外海渔场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减轻近海捕捞强度,保护近海渔业资源,才能向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鱼,提高海洋捕捞业的经济效益。
过去,我国的外海渔业发展不快,到1982年,外海产量只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10%。造成这种状况,除了物质、技术方面的原因外,也有认识方面的原因。
“外海有鱼可捕吗?”这是藏在一些同志心中的问号。从水产科研单位的调查看,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外海的中上层鱼类,还有相当的潜力。据统计,1981年我国渔轮在东海、黄海等外海的捕捞产量,占到渔轮总产量的41%;浙江省的舟山、宁波、温州三个渔业公司,外海渔获量占到总产量的45%。
“外海渔业的经济效益不好。”这是一些同志对开辟外海渔场不热心的一个重要理由。应该承认,到外海捕鱼比在近海作业航程远,物耗多,成本高;而且,鱼货多为中上层鱼类,经济价值相对来说低一些。但是,只要搞好了鱼货的保鲜和加工增值,其经济效益仍然是不错的。舟山渔业公司从1980年到1982年,1至5月都到外海捕捞中上层鱼类,不仅没有发生亏损,而且捕捞利润分别占到公司总利润的52%、62.8%和67.5%。大连、上海等渔业公司和一些渔业社队到外海捕捞,经济效益也都不错。
“发展外海渔业,我们的条件行吗?”这是某些同志的又一个疑问。同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相比,我们在设备、技术方面确实存在着差距。但是,就开辟外海渔场来说,目前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国营渔业公司已拥有相当数量的大马力渔轮,集体渔业也有了一批马力较大的机帆船,导航、助渔仪器设备也有所改进;不少渔业工人和渔民已经积累了一些外海捕捞的经验;向渔船供油、供水、供冰以及冷藏、加工、运输鱼货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加强了。所有这些,再加上实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外海渔场是可以实现的。
积极开辟外海渔场,加速发展外海渔业,是开创我国海洋渔业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步骤,涉及经济、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沿海地区的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对此应该认真组织,加强领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措施,妥善解决投资、信贷、物资供应、安全保险、鱼货销售、渔政管理、科研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调动广大渔民的积极性,争取近期内取得较大的进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