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爱国主义的烈火在他们心中燃烧——全国青联六届一次会议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3
第4版()
专栏:

爱国主义的烈火在他们心中燃烧
——全国青联六届一次会议侧记
在秋风送爽的8月,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523名六届青联委员,欢聚北京。他们之中,尽管装束不同,口音有别,但是,振兴中华的大目标,把他们凝聚在一起。这几天,委员们谈论得最多的也是这个话题。
愿为祖国的统一奔走呼号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神圣使命,海外游子,盼望已久。为祖国统一大业奔走,我们乐意为之贡献全部力量。”在美国、日本等地,不少华侨青年主动自发,采取不同形式,为促进祖国早日统一做了大量工作。旅美侨胞、青联委员王尔中就是这样满怀报国热忱的一位。
王尔中现在是美国国家卫生院的研究员,年轻的科学家,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他工作的华盛顿,有不少台湾同胞去经商、旅游或探亲。由于海峡两岸信息交流长期隔断,加上台湾当局的歪曲宣传,许多台湾同胞对大陆情况不了解,甚至存在误解。他和其他旅美侨胞们怀着为促进祖国统一的心愿,通过办刊物、放电影、交流回国拍摄的照片等不同形式,经常主动地向台湾同胞作义务宣传,介绍祖国的风土人情,人民群众生活状况。有时大家促膝长谈至深夜,仍感意犹未尽。台湾同胞去华盛顿,他们总要建议这些人去美国动物园观赏中国大熊猫,在熊猫前留影。每逢“十·一”,他和爱人总要捐款邀请华侨开联欢会,按中国的风俗习惯进行联欢,使参加者心中都充满了思乡爱国之情。经过他们的努力,许多人消除了顾虑,利用各种机会回到祖国参观访问、讲学交流,并回去向亲友们介绍所见所闻。这位热情洋溢的年轻人,以一颗诚挚的爱国心,火热的感情,为祖国的统一多年如一日地奔走。他说:“台湾同胞不了解大陆,需要我们这些‘知情人’去宣传。促成祖国的统一,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最近邓小平与杨力宇教授的谈话,意诚情切,合情合理,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宣传。祖国不统一,我们一天不能停止这种工作。”
本领为祖国而用才有意义
“学好本领,建设祖国去!”怀着这一志愿,过去老一辈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等克服重重阻力,远涉重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如今,新一代的海外青年,爱国热忱,丝毫无减,他们中有不少人宁愿放弃较好的科研条件,较高的生活待遇,满怀报国志,学成后回来为祖国人民服务。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副教授、青联委员吴英辅,从台湾去美国学习时,就立下过“决不加入美国籍”的誓言。学成后,欲何往?最宠爱他的老师为他找到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想留他在美国,他的回答是:“回国去,建设自己的祖国!”1973年秋,吴英辅来到了渴望已久的北京,被分配在北师大任教。他勤恳工作,刻苦钻研,在学校先后开设了当时国内尚未开设的四门新课,他还准备将这些课程编成课本。回国后,他在群论数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应邀在中国数学会代数学第一届会议上作了两场学术报告。
把青春献给祖国边疆
会议间隙,我们碰到了来自青海的青联委员廖泰泉,这位身材瘦小,面目清秀的青年技术干部,现在是青海机床铸造厂副总工程师。1966年大学毕业后,他向组织递交了“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边疆”的申请,他辞退了刚分到的内地研究所的工作,谢绝了在城市工作的亲人的挽留,来到高寒缺氧的青海,建设祖国边疆。十多年来,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在不少“左”的人为的阻力下,克服困难,和同事们一起,先后主持完成了17个铸造设备和铸造环保设备革新项目的设计和制造任务。其中7个项目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位举止斯文的副总工程师,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国有一套较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我国考察人员提出要购买时,外商答应卖给设备,但不提供技术资料,不告诉混凝药剂配方。廖泰泉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很不舒服。“我就不信,中国人不如外国人。”他同几个年轻的技术人员一道,艰苦奋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搞出了独具特色的铸造污水净化设备,其技术性能要比国外同类产品好,而且体积小,净化时间短,造价低廉,为祖国争了光。
这届青联委员正是这样一批心中燃烧着爱国主义烈火的青年。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统一,为中华的振兴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我们预祝他们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作出更加光辉灿烂的贡献,谱写新的篇章!
本报通讯员 黄传泽 本报记者 张达 王苏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