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内地要能留得住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23
第8版()
专栏:

内地要能留得住人
严秀
本文是与《孵在京沪做什么》同时写的姊妹篇。上文既然讲了大学生,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人员应该多到内地工作,那么,跟着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内地的中小城镇、工矿区以至农村就要能吸引人并留得住人才行。我说的要把内地建设好,当然首先是为了当地居民,并不是专为招引外地的知识分子和专家。现在的京津沪汉等城市,其实也自有其缺点。“长安居大不易”,很多有才能的人也不例外,留在这些城市,往往不能施展抱负和专长。从生活上讲现在的大城市有多少优点呢?住房紧张到了不可想象的程度;副食品特别是新鲜蔬菜的供应也差不多,很多人上下班要花两三个小时以至更多的时间挤在公共汽车上,环境污染很严重,喧闹不堪……,日常种种服务工作更是远远跟不上,所以优点也实在不多。
内地中小城镇呢,这几年有进步,有的则进步很多,但因长期不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目前有些地方情况仍不如大中城市。因此,愿到内地去的人还是不多。相反的,人流还在向大城市涌,农村人口则在向中小城镇涌。这就是说,这个恶性的单向流程还在进行。如果不狠抓中小城镇、工矿区和广大农村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改善,那么,大中城市的住宅建设,不管多么快,也赶不上人口的增加,这种恶性的单向流程就制止不住。
我以为,首先是要稳住农村人口。要有计划地由地方创办建筑材料工业和各种形式的建筑承包队,在十年左右基本改建条件太差的农村房屋。要改善卫生条件,如修建水井或小型自来水等,使农村家家有干净水食用、洗衣、沐浴等。就在上海郊区不远,前几年农村的饮用水和各种洗涤都在同一条河沟内,1969年进入“五七干校”前,我当时先在农村住了几个月,在厨房工作,本单位七八十个人的上述诸事均由我独身干了两三个月,并无夸大之处。我还亲眼看见上海鼎鼎大名的西郊公园对面的农家也是这么生活的。另外,很多农村极端缺乏燃料,上海郊县就非常严重,更不用说西北高原等地了。以上只是谈谈最起码的生活条件。
至于中小城镇、工矿区以至农村要能吸引和留得住科教技术与医卫人才,还需要特别注意下列两类条件的改善,一是文化医卫条件,二是科技业务的进修和提高的条件。前者特别要重视医院、托儿所、中小学校的创立和提高等;后者指要使他们能够脱离闭塞状态,要有较多的同行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一个中小城镇或一个工矿区,要有必要的图书科学实验器材,这样他们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上才能起互相切磋、互相推动的作用。
是不是有这两条就够了呢?最关键的还有几件事。一是必须有优秀的知识分子(包括外地去的知识分子)参加各级地方党政和科技、教卫、财经、工交等项工作的领导。福建的三明市已这么做了一个时期,襄樊、常州、四平、烟台、威海卫等中等城市生产搞得比较好,或者大有起色,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的领导若干年来比较重视争取和尊重外来的和原有的科技教卫人才。外行领导内行,在特定条件下,曾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也起过相当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如果再不打破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就只能成为外行糟踏内行了。
另外的两件事是指民主与法制。内地极大量的是好干部,但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部门中也仍然还有一批“小独裁者”或者“小土皇帝”在位,如果不把这些人逐步撤换掉,那里的老百姓包括各种外来的知识分子,就仍然只能是一两个人或某一伙人专政的对象,不仅人格尊严,甚至人身安全都难保障。以上可以统称为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缺了一项都不行。
自然,要把中小城市和内地建设得能够吸引和留得住广大知识分子,也需要先有知识分子去参与这种建设。这就需要在尚未达到这种程度之前,有相当一批知识分子自觉地去打一打先锋。这种人是特别值得人们尊敬的。因为勇于开路搭桥,披荆斩棘,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工作就到哪里去的人,才是真正的好同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