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不恋“天堂”到彝山——记退休教师邓在良、张恩慈夫妇支援边疆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01
第3版()
专栏:可敬的人

不恋“天堂”到彝山
——记退休教师邓在良、张恩慈夫妇支援边疆建设
邓在良和张恩慈夫妇从杭州市到云南省彝族山区的楚雄农校任教,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就赢得了学校师生的敬重。
楚雄农校去年秋季开办了两个蚕桑班,由于缺乏师资,影响教学质量。学校向许多地方的农业学院和科研所去函求援。浙江绍兴农校收到求援信后,立即作了研究。这个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有限,爱莫能助。可是,对边远地区兄弟单位的困难,怎能置之不理?他们最后想到了退休在家的邓在良夫妇。
邓在良原是广西农学院的讲师,张恩慈原是浙江诸暨蚕种培育场农艺师,他们从事蚕桑教学和技术研究工作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夫妇俩身体都不太好,一个患气管炎,一个有高血压,退休后一起回杭州安度晚年。
楚雄农校的求援信,打破了邓在良夫妇的平静生活。他们想,云南的气候、土壤对蚕桑生产得天独厚,如能帮助云南培养一些蚕桑生产技术人才,也算自己为边疆建设出了一把力。于是,他们给楚雄农校写了回信,答应去任教一年。
春节一过,楚雄农校负责同志到杭州来接邓在良夫妇。他们看到邓在良夫妇住的是独门独院的古式楼阁,环境优雅,屋里摆着彩电、录音机、洗衣机,家具款式新颖,生活舒适。而楚雄农校建在山坡上,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实在无法相比。应该给这两位退休教师什么待遇才好呢?楚雄农校负责同志以试探的口吻刚刚开口,邓在良夫妇就明白了他们的用意,爽快地说:“我们早就想为边疆建设做点事情。如果我们要图名图利,何必去楚雄!我们图的是在晚年把自己的一点知识献给边疆的蚕桑建设。”
邓在良和张恩慈一到楚雄,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教学工作。邓在良负责两个班的专业课。他根据边疆学生文化水平较低、学习热情高的特点,设计了36种表格,把一些科学规律和数据,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一学就懂,学后会用。他经常给农校教师上辅导课,一位青年女教师缺了一堂课,当晚他就找到这个教师,给她补课,同时恳切地对她说:“当老师的要教学生‘一碗水’的知识,起码要掌握‘一桶水’的知识才行。”他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深深打动了这位教师的心。
张恩慈农艺师也是把全部精力用在边疆学生的身上。为了使学生掌握蚕食、蚕病的规律,她同学生一起值夜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技术规定操作。她说,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
郑世富 王旭明 胡雁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