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近畿一石克公司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01
第7版()
专栏:日本通讯

近畿一石克公司见闻
本报记者 孙东民
经日本朋友介绍,记者不久前到地处大阪府四条畷市近畿一石克公司采访。这是一家制造、修理兼销售建筑机械的厂家。走进这家工厂,只见新旧掺半的各种吊车、水泥搅拌机等建筑机械停放在场地上,有着“北京市农村建设总公司”字样的一辆乳白色面包车停在一旁。这里虽无尖端设备,厂房也说不上漂亮,但都使人感到亲切。
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公司社长清水信先生和他的同事们亲切地介绍了北京研修生在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放在显著位置的一匹唐三彩马说明了该公司与中国的交往。面前这位文质彬彬的和善老人,使人很难想象曾是一位参加过侵华战争的“帝国军人”。
“那是一个不幸的时代,那场战争给贵国造成一大浩劫”。清水先生谈到北京研修生时春风满脸,这时却以负疚的心情追述起战争的年代。“战争结束前,我曾在天津驻防,是步兵车辆班的士兵。日本战败给我带来转机,我曾在开封一家汽车厂工作过两年。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中国人民对我却以德报怨,多方面给我以很大关照。回日后,多年来我一直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个报答的机会。两国恢复邦交后,更愿意为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和贵国的四化建设略尽绵力。”
清水先生与中国的接触,开始于那个不幸的年代,但那毕竟已成过去。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之后,清水先生三次访华。他感到所接触的中国人有一种向上的力量,青年人的眼睛里闪着光彩。他看到的中国已不再是以往那个贫穷落后的样子,他感动了。这位技术人员出身的社长有一种求实的精神,他知道中国的建筑机械工业目前还不算发达,机械化程度也不够高,有些旧的机械虽然经过修理还可使用,但因缺乏技术人员而冷落一旁。他觉得这正是自己给予协助的地方。为此,向北京市农村建筑公司提出了愿意接待北京研修生赴日研修的要求。无疑,这是一个友好的愿望。
1982年4月,平均年龄为24岁的12名中国工人从北京来到这家不满百人的工厂,开始为期两年的学习生活。中国工人研修组组长李万里说:“我们都是头一次出远门,语言也不通,多数人又不熟悉机械,开始时缺乏信心。但在清水先生及公司朋友们的关照下,处处感到温暖,技术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清水社长总是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学好技术为祖国服务。他对我们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对一个小企业来说,一下间接待12名研修生并非易事。首先要帮助这些年轻人过语言关,生活关,还要尽快传授他们掌握各种技术。仅研修生的食宿、交通、保险、医疗费用以及工资,加起来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对企业是个不轻的负担。但清水考虑的却是这些年轻人回国后在工作岗位上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他也想起这些年轻人离北京前农村建筑公司负责人讲过的话:“这些年轻人就交给你了,你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感到责任重大。他想:只要这些年轻人学有所成,那怕自己在经营上出现些赤字也要坚持。
中国研修生谈到,他们到来不久,小杨的阑尾炎犯了,公司的朋友们半夜将他送往医院,总务科长古贺先生彻夜守在跟前,而且,包括社长在内,公司三分之二的朋友都去医院看望过他。每当年节,公司怕他们想家,悄悄地给他们送去可口的饭菜,清水先生考虑到他们远离家乡,允许他们一年有一个月的回国探亲假。春节时,为他们买了往返机票,还为他们回北京时带什么礼物操心。
清水和他的同事们对研修生的生活体贴入微,而在技术学习上却要求严格,抓得很紧。为了保证学习成绩,该公司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有专门的日本师傅讲授,务期使研修生们在两年时间内掌握平常五六年才能掌握的技术。
北京来的年轻人没有辜负日本朋友的期望,他们经过一年多的学习,闯过了语言关,掌握了维修建筑机械的基本技术,有一半人已能独立工作。现在,在师傅们的带领下,他们时常开着写有北京市农村建设总公司的汽车,去其它地方作机械维修了。清水社长看着这些年轻人的进步,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夸奖他们学习认真、刻苦,“确象中国年轻人的样子!”
采访结束,记者深有所感:在日本,这样的公司企业正在日益增加。清水先生爱说这样一句话:“为中国的四化略尽绵力。”这句话反映了清水先生的心情,但不也反映了一切愿为中日友好尽力的日本朋友的心情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