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情长谊深永萦怀——访加拿大知名人士文幼章老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01
第3版()
专栏:

情长谊深永萦怀
——访加拿大知名人士文幼章老先生
本报记者 张启昕 陈特安
金秋时节,在北京一座鸟语啁啾、幽静雅致的院子里,记者怀着亲切的心情,拜访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加拿大知名人士文幼章老先生。
9月下旬,文老以84岁高龄第七次踏上新中国的土地。他不远万里、风尘仆仆来访中国,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从这里开始。文老爽朗地说,他这次来,一是要亲眼看看中国近些年来的新发展,二是要见见众多的中国老朋友。一句话,想见见生身的故国,因为,“我的一生,同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老出生在中国四川乐山县城,正因此,他一直视中国为“第二故乡”。老人容光焕发,精神抖擞,说起话来使人感到犹如一团跳跃着的火焰,炽热而感人。他激动地同记者谈起他的一生是如何同中国革命的进程紧密相连的。
那是中国大地风雨如磐、电闪雷鸣的年月——1925年。年青的文幼章在离别中国一段时间后作为传教士重返中国。很快,他感到自己置身于一场伟大的历史性革命面前。他亲眼看到1927年上海大屠杀,目睹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腐败。以后,更看到了国民党政府以抗战为名,打内战是实。有幸的是他遇见了中国革命的领导人周恩来,通过同中国朋友们的接触,他了解到解放区的真实情况,得到很多启发和帮助。当地的进步学生也同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谈到这里,文老深情地对记者说:“我对中国革命帮助很小,而中国革命对我帮助却很大。正是中国革命,把我变成了一个新人……”
说自己“对中国革命帮助很小”,这自然是文老的谦逊。实际上,文幼章先生经常在为中国革命作着自己的贡献。这次他到中国后曾给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作过一次讲演,会上,他当年的学生、现在的人民大学副校长谢韬深情地向师生们介绍:1945年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刚在《新华日报》发表,当晚文幼章先生就同另一位英国朋友在重庆散发这篇重要文献的英文稿,并给予当时的进步学生以同情和支持。后来,他离开中国回到加拿大,也依然为中国革命奔走呼号。他从四十年代后期开始主编的《远东通讯》,曾以具体有力的事实,报道了当年中国内战的真相,指出中国革命的发生和胜利都是历史的必然。这在当时帝国主义疯狂诋毁中国革命、外部世界对中国革命还很不了解的情况下,是起了可贵作用的。
文幼章是个勇于为和平而斗争的战士。新中国刚刚诞生,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甚至进行惨无人道的细菌战时,他挺身而出,在加拿大出版了《我控诉》一书,以无可辩驳的证据,揭露了美帝国主义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这,对于浴血奋战中的中朝两国人民,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疑都是宝贵的支持。理所当然,中国人民也为他因此而获得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同时,他竟因而蒙受了长达几十年的迫害。
令人产生敬意的是,即使身处逆境,文幼章先生始终没有忘记中国,没有减弱对中国革命的炽热感情。他依然为和平、正义而战,继续在社会上发表演说,驳斥攻击中国的种种谬论。1952年他访问新中国后,满怀激情地写成《五星红旗辉耀中国》一书
(又译《综观中国》)。如今,教会已为他恢复了名誉,多伦多约克大学还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他在加拿大的声望更加提高。历史,终于作出了公正的结论!
雨后青山分外明。经历了十年动乱的风风雨雨,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连续几年的艰苦奋战,中国大地欣欣向荣。在谈到这次访问的观感时,文老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说:百闻不如一见。虽然现在要谈整个访问的观感为时尚早,但即使在北京的短短几天,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每次到中国都要到黄土岗公社参观,如今这里变得越来越好了。他说:“这里进行了许多试验,我曾担心这样一来集体经济基础会不会受影响,但现在我看到新的管理制度是合理的、有效的,很令人鼓舞。在同普通农民交谈后,更加深了我这个印象。”他说:“我对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是毫无怀疑的。社会主义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模式,中国进行试验和采取灵活的方式,这是两个很重要的特点。”讲到这里,文老先生做着刚劲的手势强调说:“总之,我对中国是有信心的,我对中国领导人同样是有信心的。”
情长谊深永萦怀。国庆前夕,文老先生这一席亲切愉快的长谈,自始至终洋溢着对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这是令人感动的。(附图片)
1972年12月,周总理在北京接见文幼章先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