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早引“远水”能解“近渴”——永济电机厂重视智力开发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01
第2版()
专栏:

早引“远水”能解“近渴”
——永济电机厂重视智力开发的调查报告
地处山西省南端永济县境的铁道部永济电机厂,是为全国铁路内燃机车配套生产各种电机、电器产品的一家企业。近几年来,他们坚持抓智力开发工作,促进了职工素质的提高,推动了企业进步,被评为山西省和运城地区职工教育先进单位。
开发智力的喜人成果
先看这个厂近五年来职工素质的变化:
1977年时,全厂四千多职工中具有大专和中专文化程度的不到4%,经过几年来的培训提高,现已增加到11%;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当时仅占10%,经文化补习考试合格的已增到56%。
在154名中层干部中,大专和中专文化程度的从25名上升到72名,10名厂级干部中,达到大专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有6人。
生产工人平均技术等级,由过去的2.2级提高到现在的3.5级。
再看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
1977年,工厂主要产品的电机一次交验合格率仅达69.3%,故障率达76%;现在电机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了93.69%,产品故障率下降到12.1%。从1979年到1982年,工厂先后研制出15种新产品。其中,45千瓦励磁感应子发电机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500安硅整流元件被铁道部评为优质产品,可控硅和逆导元件等4项产品分别获铁道部和山西省科技成果奖。
1982年同1980年比较,产值增长了71.83%,利润增长了250%。今年前8个月同去年同期比较,产值又增长了54%,利润增长了122%。
关键是端正认识
该厂在抓职工培训中,原先一部分领导干部轻视教育工作。他们认为,生产是“硬任务”,教育是“软任务”,“生产应领先,教育可放慢”。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教育舍不得花钱,培训舍不得抽人”。厂里的职工培训计划三起三落,1978年前的几年,每年教育投资平均只有2.5万元左右。
针对职工教育上的问题,厂党委引导干部分析企业现状,算了三笔帐: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帐;技术落后影响效益提高的经济帐;抓紧智力开发的长远利益帐。算帐分析,使大家认识到,把职工培训摆到重要位置上,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
认识提高以后,厂党委又用元件车间典型事例,进一步抓思想发动,解决一些干部存在的“远水不解近渴”的思想。元件车间170名职工中,80%以上是1970年进厂的新工人。他们中绝大部分是“初中文凭小学水平”。当时车间硅整流元件产品合格率仅达21%。这个车间不惜工本,坚持不懈地抓了技术文化培训。结果:有89%的职工达到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0%的职工达到了中专水平,13%的职工达到了大专水平,成为全厂第一个“知识型”车间。青年工人的实际操作技术,也由原来的1级多提高到3级以上,车间主产品2,500伏等级的硅整流元件合格率,由过去的21%提高到59.8%。这些年轻的职工还研究、制成了5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早动手抓智力开发的事实,使原来认为“远水不解近渴”的干部看到职工教育这股“水”,说“远”也不“远”,关键是在我们领导的认识和眼光。他们把多培训一名职工、多办一个培训班,都看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投资,采取“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灵活多样”的办法办各种类型的短训班、技工学校和职工大学。
本报通讯员 张跃华 杨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