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88比12的由来——上海冶金工业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01
第5版()
专栏:调查报告

88比12的由来
——上海冶金工业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周永康
每提起“摇钱树”,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的轻纺工业。近几年来,上海又出现了一棵“摇钱树”——冶金工业。这个行业积极改革体制,大抓经济效益,上缴给国家的利润在全国冶金行业中名列前茅。
上海冶金工业系统有炼钢、轧钢、有色金属、耐火材料等50多个企业。过去,这些企业尽管钢的产量占全国七分之一以上,钢材占全国六分之一以上,但在“左”的思想束缚下,不敢多讲增加利润。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所需要的资金,“部里挂不上号,市里排不上队”,使许多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规格、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
1979年,上海冶金工业局提出了全国第一个行业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这个方案改变了过去统收统支的财政制度,以1978年上缴给国家的收入为基数,每年增长部分国家与企业六四分成,一定五年不变。
在实施这个方案过程中,上海冶金局理直气壮地要求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为国家多作贡献,也为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必要的资金。1983年同1978年相比,上海冶金工业总产值增长15.5%,实现利润增长22%。(如果包括利转税和原料、能源的提价等方面所减少的近4亿元在内,今年冶金工业局的利润比五年前增长50%以上。)五年间,实现利润累计为66.9亿元,平均每年达13.4亿元,比1978年增加2.2亿元,其中国家得57.9亿元,企业留成8亿多元。从历史情况来看,自1953年到1978年的二十几年中,上海冶金工业上缴利润共达114亿元,而国家给这个行业的投资和福利基金共27亿元,国家的实际收益和企业的所得约为77比23。实行超利留成的五年中,这个比例变成了88比12。
上海冶金工业通过改革,企业扩大了自主权,有权支配利润留成,将其主要部分用于技术改造,实现技术进步,这就为进一步取得更好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逐步做到良性循环。五年来,全局系统安排百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104个,投资3.4亿元,对陈旧的工艺和设备进行了初步的改造。目前,上海冶金业已有16台电子计算机用来控制和检验生产工艺流程,炼钢、轧钢等方面采用了氧气顶吹、炉外精炼、控制轧制等先进技术,五年内试制生产了一大批新品种、新规格的钢材。
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收入增加,对消除环境污染和改善职工生活,也带来了显著的成效。这几年来,上海冶金工业的17条“黄龙”,已制服了15条;另外两条不久也将被制服。烟尘、废水、废气的排放,大大减少,正逐步接近国家规定的标准。另外,在冶金局的统一筹划下,这几年共建造了24万平方米的宿舍,解决了6,000多户居民的住房困难。
上海冶金企业的职工认为,改革经济体制,促进技术改造,实现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目前,这个局正在研究从明年起实行利改税的问题,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