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为山寨播下富裕的种子——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桂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9
第5版()
专栏:通讯

为山寨播下富裕的种子
——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桂莲
之棣 柳春
这两年,罗甸县通往贵阳市的公路上,满载蔬菜的汽车、拖拉机越来越多。去年,光早熟蔬菜,罗甸就给贵阳运了540万斤。蔬菜一向低产、品种单一的罗甸山寨,怎么会成为贵阳市的蔬菜供应基地呢?
这里的苗族、布依族群众热情赞道:“这绿色财富的种子,是李桂莲大姐给我们送来的。”
播 种
1979年,一件新闻在罗甸县传扬着:“听说城里来了个女人家,想在这儿种什么西红柿。”有人好奇,有人怀疑。本来嘛,此地居住的布依族、苗族社员,祖祖辈辈种的不就是扁豆、黄瓜、茄子这三样吗?……
这个“女人家”,就是省农科院园艺所的助理研究员李桂莲。那年,她带着番茄加代育种的课题来罗甸考察时,发现当地冬春气候温暖,即使是最冷的时候,气温也在10度以上。李桂莲心动了:栽培早熟蔬菜,这里是个多么理想的“天然温室”呀!可是,当地的种植方法,还是沿袭了几十年的露地直播,方圆几十里才有一个菜队,亩产刚够七百斤。
李桂莲清楚,眼下需要的是先干出点成绩来。这年冬,她把“希望一号”、“北京早红”等西红柿良种,播进了罗甸的土地。“西红柿开花啦!”“西红柿挂果啦!”“瞧,一个足有一斤多!”一个冬春,人们纷纷赶来,看着夸着,动手了,你几个,他几个,抢着摘去做种。头一次试验,亩产打了多少?没法算了。不过,李桂莲感到很高兴,这不正是她搞试验的目的吗?
耕 耘
李桂莲回省了,罗甸县农业局局长也跟到了省里。他来,是带着干部、社员的期望,专程到省农科院,请求把李桂莲派到罗甸蹲点的。情笃意切,领导同意了。不过,罗甸县距贵阳市330多里,生活条件又差,得问问人家自己愿意吗?
“愿意!”李桂莲回答得很干脆。1964年从省农学院毕业后,她已经从事了十几年的蔬菜科研工作,每逢看到本省的汽车外出拉菜,她就觉得车轮仿佛从心上轧过。就在罗甸播下第一批西红柿时,她也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把罗甸建成早熟蔬菜的生产基地。这样,既能为少数民族兄弟开辟财源,又能缓和贵阳市蔬菜供应不足的矛盾。
从1981年起,罗甸县的土地上,印下了李桂莲新的脚印。她先后引进了豇豆、辣椒、南瓜等18个新品种,普遍进行温床和塑料棚育苗,推广地膜覆盖技术,逐步在全县发展起137家蔬菜科研户,还挤时间为县、区举办了6期培训班。
李桂莲的爱人也是农业科技人员,经常下乡。因为无暇照管家庭,她忍着心把8岁的独生女送到远在河北唐山的婆母家;作为母亲,一年多的时间没听到女儿喊“妈妈”,思念、牵挂,常常揪扯着她的心,她的眼睛湿润过。但是,献给少数民族兄弟的心,胜过了爱孩子的心。她为了改变这里刀耕火种的落后面貌,涉足最偏僻的山寨;常常是跑东跑西忙碌了一天,晚上还要查阅资料、为培训班备课,一忙就是大半宿。
收 获
辛勤的耕耘,换来丰硕的收获。你听,城关白龙大队的社员说:“我们照李桂莲的法子干,去年早菜一项,每户就收入1,300多元”。幸福大队的黄世兵说:“我家那3亩菜地,李桂莲帮助一侍弄,去年头半年就得了3,400多元。”有人买表了,有人推回了自行车,还有人把新添置的缝纫机踩得“嗒嗒”作响。过去吃了十几年救济的罗甸县,现在开始富裕起来了。
县农业局的统计表,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李桂莲劳动的果实:全县蔬菜种植,1981年766亩,产值14万元;1982年2,600亩,产值60万元;1983年4,100亩,产值达110多万元。
几个月前,李桂莲当选为贵州省第六次党代会的代表。她在出席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时,又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桂莲,该回城了”。有的亲友这样劝她。但是她没有这样做。她想:1984年,罗甸县的菜田将扩大到5,000多亩,科技户发展到400多家。有这么多要做的事,有这么多盼她帮忙的少数民族兄弟,她怎么舍得走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