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上海大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25
第5版()
专栏:学点革命史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二十年代初期,以共产党人为骨干,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一所革命学校。
上海大学的前身是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创办于1922年春。该校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实则师资缺乏,办校无方,因此,学生极为不满。他们组织起来,宣布驱逐校长,改组学校,恳请较有声望的国民党人于右任来校担任校长,于同年10月23日改名为上海大学。学校开办之初,百废待兴,而于右任本人无办学经验。正在这时,国共两党酝酿合作的春风,给上海大学带来了希望。1923年4月,于右任得知李大钊来上海,便邀李商量学校教务问题。李大钊当即推荐邓中夏出任上海大学总务长,并建议开设社会学系。这次商谈,成为国共两党合作办学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对办好上海大学十分重视。1923年4月下旬,首先派邓中夏来校任总务长;7月,又派瞿秋白到校任学务长。在此前后,蔡和森、安体诚、恽代英、张太雷等著名共产党人也先后来校任教。大批共产党人到校任职任教,为上海大学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当时,校长于右任主要从事国民党的政治活动,并不经常到校视事。邓中夏、瞿秋白等到校后,即与在校的国民党人及其他人士一起,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确定办学宗旨。瞿秋白明确指出: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因此,上海大学应当具有时代性、革命性,才能担负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革命的责任。根据这个办学宗旨,学校改革了学科设置,将原来的文学与美术两科和普通班,改设为中国文学系、英国文学系、美术科和中学部,并增设社会学系。社会学系与社会关系最密切,因此,中国共产党也特别重视这个系的开办。除瞿秋白调任系主任外,共产党人到上海大学任教的多半集中在这个系。其次是聘请组织教师队伍,这是改革校务的重点。先后聘请来各系任教的,有邵力子、陈望道、刘大白、沈雁冰、俞平伯、傅东华、田汉、施存统、肖楚女、周建人、蒋光赤、何世桢、周越然、洪野、丰子恺以及中学部的杨明轩、沈志远、杨贤江等等,大都是有专长的学者,许多教师思想进步。有这样一支以共产党人为骨干的、有真才实学而又有革命抱负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学校的体制也进行了改革。至1924年春季开学,学生人数已由成立时的160人增加到近400人,校舍也从闸北青云路青云里搬至公共租界西摩路(今陕西北路)。这所一向不著名的“弄堂大学”,一变而崭露头角,被社会人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指导者”。
上海大学的教学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围绕着培养革命人才这个总目标,学校课程设置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尽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求学生比较广泛地掌握社会科学的一般原理、中外历史知识以及研究现状。其二是注重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尤其是社会学系。这在当时的大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在课堂教学方面,最突出的是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当前社会各阶级的动向,中国政治经济现状,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都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此外,课外学术活动也很活跃,如开设特别讲座、举办讲学会、组织社团、创办刊物等等。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保证了办学方针的实现,并以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新的教育事业开拓了一代新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上海大学不仅认真从事校内教学活动,而且积极参加社会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4年1月,国共两党正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上海大学师生以改造社会为职志,踊跃走上社会政治舞台。
这年春,学校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进步师生,分别在上海工人区办工人补习学校、工人夜校,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组织工会,培养工运骨干,为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反帝高潮准备了条件。次年2月,上海日商纱厂4万多工人举行大罢工,学校师生在共产党人邓中夏、刘华、杨之华、郭伯和等人带领下,积极支持工人的斗争。5月15日,日本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租界当局不许上海各报刊登有关消息。中共中央决定发动群众,于30日上街演说,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这天,上海大学组织了约400人参加的38个组的学生演讲团,到南京路一带进行反帝宣传。当天下午,英国巡捕开枪屠杀群众,学生何秉彝当场牺牲,并有13人受伤,130人被关进了老闸捕房。第二天,上海大学学生会发表通电,宣布从“6月1日起实行罢课,誓达惩凶雪耻之目的”。(《民国日报》1925年6月3日)他们投入轰轰烈烈的“三罢”斗争,“沪上各报都竞载该校消息,上大威名遂震全国”。(《于右任与上海大学》)有人把上大与北大并论,称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实非无因。帝国主义者则惊呼:“鼓动此次引起扰乱之学生或学童,皆来自过激主义之大学——西摩路之上海大学。”(《东方杂志》五卅事件临时增刊,1925年7月发行。)于是,他们先派租界巡捕搜查学校,继之,美国海军陆战队即强行占领了校舍。
由于帝国主义的镇压,上海大学搬回华界闸北青云路师寿坊,再次成为“弄堂大学”。但是,上大在五卅中的声名,却吸引了各地进步青年前来求学。这年秋季开学,学生人数增至600多人。这时,学校代理校长邵力子已去广州,学校由行政委员会主任陈望道主持。学校许多著名共产党员教师和进步学生,也相继离校,或奔赴广东革命根据地,或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或参加其他革命工作。但上海大学还是革命力量占优势,上海各种文化运动,各种革命集会,以及一切反军阀反帝斗争,无不以上海大学学生为台柱。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起义,这个大学有100多个学生参加了攻打北火车站等最激烈的战斗,牺牲了20多人。4月,正当学校刚搬至江湾自建的校舍,决心为中国革命造就更多的有用之才的时候,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上海大学师生目睹打着革命旗号的蒋介石,忽然掉转枪口,屠杀革命群众,莫不义愤填膺。他们参加反对蒋介石屠杀工人的群众大会,高呼“打倒新军阀”的口号。5月1日,学校集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并举行示威游行。第二天,白崇禧派兵进驻上海大学,用刺刀封闭了这所革命的学校。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近千名上海大学师生,不少人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曾任上海大学中学部主任、著名共产党人侯绍裘,是最早的牺牲者之一。师生们以自己的鲜血,写下了上海大学历史的最后篇章。
上海大学是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旗帜下发展起来的,它也随着统一战线的破裂而结束。上海大学前后仅有五年的历史,但由于共产党人的培育,革命思想的熏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黄美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