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春节前夕访兰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2-01
第1版()
专栏:

春节前夕访兰考
本报通讯员 周广义 本报记者 翟启运
腊月廿六,是民间称为吉祥的日子。我们在去兰考的途中,不时看到,热热闹闹的娶亲队,人人身着崭新的衣裳,骑着崭新的自行车,车把上挂着彩绸和红花,噼哩叭啦,边走边燃着鞭炮,欢乐的笑声回荡在兰考大地。兰考——这个当年全国闻名的穷县,节日未到,欢快的气氛已扑面而来。
我们访问的第一个村,是城关乡的杨山寨。过去,这里是全县数得上的穷村。实行责任制以前,社员们“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如今,杨山寨变了样。来到县劳模金喜珍家,走进他那六间新盖的瓦房,就看见挂着两块足有六七十斤重的猪肉,屋角堆着大囤粮食。当我们询问他生活情况时,他一边掏出带嘴的前门烟,一边爽朗地笑着说:“现在我们全村和过去大不一样了,‘吃不愁,穿不愁,腰里掖着十块头,不住瓦房就住楼’。”接着,他告诉我们,他全家9口人,去年光小麦就收1万多斤,花生5,000斤,皮棉200多斤。为了过好这个喜庆的春节,他家正忙着杀猪、宰鸡、蒸馒头。昨天,他进城买了十来斤点心、两捆大鞭炮,顺便在银行兑换了一百元新票,作为打发儿孙们的压岁钱。
象金喜珍这样的万斤户,如今在兰考还不算最富的典型,因为全县出现了不少小麦产量达两万斤的双万斤户。
腊月廿七,我们来到坝头乡栗场村,走进一家贴着大红对联的人家,原来是社员陈仲英的儿子昨天刚结婚。新房里还挤满了闹房的青年男女。他们一边和新娘说笑,一边看电视。我们挤进了新房,房里摆设令人惊叹:不仅有崭新的大小立柜、写字台、条几、沙发,连14英寸的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也全是上海货。除此,我们还看到钢丝床上放着绣花的缎被、尼龙蚊帐、尼龙套枕头。
听说兰考15个乡,乡乡都办起了敬老院。眼看年三十就到了,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生活得咋样?少不得去瞧上一瞧。来到坝头乡敬老院,刚巧县委书记王祖德刚离去。老人们手里拿着党和政府送来的20元零花钱,感激不尽。这里共有8位孤寡老人,个个面色红润,穿戴整齐。他们住的是一溜北屋新瓦房,水泥地面,玻璃门窗,每屋一张钢丝床,一张三斗桌,一对松软的新沙发和茶几。82岁的王清才老人眉笑眼开地指着墙上挂着的老寿星画说:“我们这些老人,所以能够长寿,托共产党的福。现在俺们8位老人,天天吃的是白面馍,肉啦,鸡蛋啦不断,我就是有十个儿子也没有这日子过得舒畅。”
农民经济生活有了保障,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听说我们是县城里来的,农民都热切要求城里的好剧团下乡来。为了接待剧团演出,爪营一村新盖了一座有1,400多个座位的民乐影剧院。剧院宽敞明亮,设备不错,堪和兰考县剧院比美。春节前夕,打算在这里放映电影。
1981年元月7日,赵紫阳总理来兰考视察时,曾关切地和余寨村农民刘庭贺谈了话。鼓励他采取多种形式勤劳致富。三年来,刘庭贺积极种好责任田,全家10口人,去年光小麦就打了14,700斤,还有好多花生、豆子、玉米。在丰收的基础上,老刘买了一台榨油机,两台磨面机。过了年还要买一台轧花机。今年过年,老刘杀了两头肥猪,准备大年初一把好酒好菜都摆在堂屋八仙桌上,全家人一起过个欢乐热闹的团圆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