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绿色长城锁“沙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01
第2版()
专栏:

绿色长城锁“沙龙”
姚泰和 孟昭元
最近,我们来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祖国西部遥远的边陲和田。原以为这里会黄沙蔽日,不料却是浩瀚的绿色防护林带。地委书记孙秀来告诉我们,和田林木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4%。
和田地区有7个县,居民分布在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端的狭长地带。一排排、一丛丛防护林把“沙龙”拦腰斩成一截一截。许多地方的林带竟有八九十行,足足100多米宽,充分显示了和田人民进军沙漠、改造自然环境的宏伟气魄。
和田狠下心来种树,是被逼出来的。和田共有耕地280万亩,在近30多年中,被风沙吞没的良田就达46万多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1977年,有两个县的县城,距离沙漠仅剩10公里多。再不想办法怎么得了!和田地委开始懂得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如果还象过去那样,只埋头于粮食生产,耕地和粮食会越来越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们真正认识了植树造林的意义,终于把林业摆到了与粮食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他们立了一条规定:地委书记、县委书记都要亲自抓林业,公社书记都要抓50到100亩苗圃。开始,农民们不大愿意,但是很快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被现实折服了。
最典型的要算是皮山县木吉公社的乔达管理区。这个管理区四周为沙漠环抱,常年干旱缺水,被流沙埋没的良田多达2,000多亩。社员年年吃返销粮,年人均收入只有17元,是有名的欠款多、外迁户多、缺吃少穿农户多的穷地方。从1979年开始,他们致力于种树育林,到1983年,共植树45万株,人均植树200株,设置了800米长、100米宽的沙障,有效地控制了流沙的侵蚀。同时实行多种冬麦,减少春播,节约春水,以林促牧,以牧促农的措施,农牧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提高。1983年粮食总产达151万斤,比1978年增产92%,棉花和油料总产分别增长了3倍和1.5倍。
当地农民战风斗沙、艰苦奋斗的精神,十分令人钦敬。洛浦县玉龙喀什公社位于玉龙喀什河畔,44公里的旧河床全是石头,1982年以来,1万多名干部社员在乱石滩上共营造了近50公里的防护林,使全公社的村庄和农田全部得到了保护。其中有22公里的地方,他们是挖出一米多深的河卵石,然后从1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来好土填上植树的,多少人的手磨掉了皮,冻裂了口,却听不到一句怨言。
现在,和田地区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防护林体系,为农业和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近3年,全区粮食总产平均每年递增1亿斤。林业发展的结果,给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树叶),全区牲畜总头数增加了37%。
和田地区人工植树面积目前已达56万亩,共栽树2.2亿株,人均200株,去年基本实现“林网化”的和田、洛浦、皮山3县,绿化工作开始向碱滩、向沙漠挺进。这是富于远见、富于魄力的主动进攻战,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沙龙”被一道道绿色长城牢牢锁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