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经济搞活了 物资增多了 广东省农副产品价格稳中有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02
第2版()
专栏:

经济搞活了 物资增多了
广东省农副产品价格稳中有降
本报记者 段存章 高新庆
广东鱼价下跌了!外地到广东的同志纷纷反映,广州市和广东其他很多地方,水产品丰富,价格回跌。草鱼,1982年以前,集市价格平均每斤2.50元至2.60元,去年底,早市降到1.80元,晚市降到1.30元左右。象鳙鱼、鲤鱼等价格更便宜些。去年12月,塘鱼平均价格1.37元。多年来几乎绝迹的名贵鱼种,如鳜鱼、鲈鱼、鲟鱼、凤鳝等,也经常出现在市面上。
根据这个线索,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期间,记者访问了原广东省财办主任、现省政府顾问胡广恩同志,他笑吟吟地说:“何止鱼价下跌,其他农副产品也出现了回落趋势哩!”他说,以农贸市场为例,大米:1978年0.45元至0.50元一斤,去年降到0.32元至0.35元一斤;猪肉:1978年2.40元至2.80元一斤,去年降到1.60元至1.80元一斤;毛鸡议销价,广州去年底1.30元至1.40元一斤,比牌价还低;橙子:前几年春节前后1元一斤,今年春节一斤降至0.70元左右;鲜荔枝也由过去0.70元一斤,降到0.40元至0.45元一斤。广东全省集市贸易价格平均下跌20%左右。
胡广恩说,“物以稀为贵。东西多了,价格自然要落下来。”我们问:“东西是怎么多起来的呢?”他说:“关键是‘放’,一叫解放思想,二叫放宽政策,从‘左’的框框里跳出来。长期来,我们对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统得过多、过死。从1957年开始,‘左’的东西抬头,在经济生活中,一少就统,一统就死,越死越统,形成恶性循环。”
事实正是如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省坚决贯彻中央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1980年制订了搞活流通,搞活经济的十二条措施,放宽购销政策,把统购派购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110多种减少到16种(不包括中央规定的药材)。此外,调整购留比例,如生猪从“购六留四”改为“购四留六”。征购产品确定征购基数,粮食一定三年不变,增产不增购,超购部分加价,或以议价收购;蚕茧、蔗糖等也都确定基数,一定几年不变。粮食、生猪、蔗糖等十多种农副产品,都实行奖售政策。属征购派购的农副产品,农民完成任务后,多余产品可以自行处理。三类农副产品则完全由农民自行处理和销售。1979年还把原列为二类的牛、羊、禽、蛋、水果等改为三类,实行市场调节、议价经营。
由于过去价值与价格长期背离,加上东西少,这样一“放”,全省零售物价总指数在一段时期上涨了。1981年平均上涨9.3%。这时,对广东省物价摇头的人多。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购销政策的放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城乡市场商品空前丰富。到1982年上涨幅度下降,比上年只上涨2.3%,而1983年则出现稳中有降和逐季下降的好趋势。现在去广东的人,点头的多了,说“广东搞活了,搞好了。”
广东是鱼米之乡,过去吃不上鱼。这几年新增鱼塘30万亩左右,去年产量80多万吨,比1978年增加10多万吨。广州市去年水产品销售量达164.4万担,比上年增长14.2%,是历史最高水平;湛江市冰鲜鱼、海鱼、塘鱼上市量也成倍增长。广东是水果之乡,过去一度吃不上水果。去年产香蕉270万担、柑桔橙370万担、荔枝近100万担、菠萝130多万担,四大水果分别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广东又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水果之乡了。
广东的“活”,还表现在流通渠道开始疏通。打破了国营一家“独霸”的局面,横扫了“官商”作风,开始形成“三足鼎立”(国营、集体、个体)、“五子登科”(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企业自销、城乡集体和个体商业、集市贸易和小商品市场)的新局面,真正做到“生意兴隆通四海”。
当然,目前广东也存在问题。比如一放开,商品生产大大发展了,买难、卖难问题仍然存在;竞争激烈了,有人就说“形势大好,生意难做”。有一个县22个供销社,去年有12个把老本都赔光了。这些,一方面反映商业流通体制不适应,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思想不适应。另一方面也说明发挥政策的威力还有很大潜力!今后在经济领域里,主要任务,仍是两个字:“清‘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