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生态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国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发言摘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19
第5版()
专栏:

生态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国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发言摘登
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许涤新:社会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地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掌握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而且要掌握客观存在的生态科学的规律。掌握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的生态经济规律,不仅有利于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工业、矿业、能源和运输等业的顺利发展,而且能够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实践证明,在一定的时间或较长的时间里,保持生态平衡,保持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处于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的平衡状态中,对于发展工农业生产,是极其必要的。当然,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说,生态平衡是不可能永久稳定、永久不变的。生态经济所要求的也只是在一定时间里生态平衡相对稳定。
同劳动生产力一样,作为再生产资源的生物资源与土壤资源,都具有连续性。对于生态环境,要重视再生资源的连续性。要通过人为的“干预”,去改善生态平衡,而不是在制造一个大破坏之后,才“从头收拾旧山河”,才着手去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要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衡量经济效益,对于那些只看见本单位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企业和地区,进行调查和研究,暴露矛盾,提出改善意见,这是我国的生态经济学者的责任。
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钱学森:我们必须关心环境和资源问题,在这个问题中,不仅有自然科学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经济问题。真正关心我们的生活环境,要考虑的问题是整个地球的表层,就是与人的社会有密切关系的上至大气对流层,下至整个岩石圈的上部。这个巨大的范围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运动的、有交换的系统。我们要搞好环境管理,就必须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要提倡多学科交流讨论。生态经济学的问题很重要,它关系到当前,也关系到子孙后代。在经济建设中,要研究资源的不断利用和永续利用问题。从资源的观点看,“三废”不是废,而是宝,是送到我们家门口,不需要开采的资源。充分利用“三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解决这些问题不是没有技术,主要还是经济上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经济学的探讨。
林业部部长杨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大力植树种草,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第一位的工作。我国林业的现状,同四化建设、人民生活很不协调。森林缺少,而且分布不均匀。森林面积在减少,质量在下降,森林过量采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用材短缺。由于森林、草场大量破坏,造成了许多生态性的灾难。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采取了许多重大决策,现在的情况已开始逐渐好转。各级党政领导都把植树造林摆到了重要位置,放宽林业政策,建立了规模不等、层次不同、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责任制。但是,无论是绿化发展的速度,还是造林的质量,森林的保护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要继续努力,开拓前进,争取在2000年使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2%提高到20%,使退化的草场逐步达到恢复,使城市绿化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主要依靠群众,人人动手,自力更生,国家给以适当支持。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建立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把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造林绿化要从实际出发,搞好科学规划,加强立法工作,加强林政管理,使绿化祖国的运动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李锡铭:过去我们对宏观上、整体上、综合研究上的工作做得不够,干了许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或局部问题上取得一些利益、而在更重要的方面却遭到更大损失的事情。拿开矿来说,我这个部门开矿,就只利用我所需要的一部分,把另一部分抛弃。另一个部门开矿,又只是利用他所需要的那一部分,把其他的共生矿抛弃。这样做,不仅是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合理,而且造成生态的严重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
多年来的经验说明,经济建设和生态平衡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类的经济活动,会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多种多样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规律和它的变化,又影响着人类的经济活动。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不是搞原始生态平衡。但是,要科学地处理好经济和生态的关系,必须对经济的发展,城乡的建设,整个资源的开发,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成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研究生态经济学,是当前迫切需要的一个有远见卓识的行动。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确定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战略思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以生态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来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希望搞生态经济研究的同志能够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指导规划、立法、方针、政策的研究,同时做好科普工作。只有大家都真正认识了这个问题,自觉性才能提高,盲目性才能克服,现代化建设才能健康发展。
农牧渔业部顾问边疆:生态平衡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我国80%的人口住在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搞不好,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八亿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十亿人民都要遭受损害。生态环境的核心是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但也有一定限度。如果开发利用超过了极限,就会破坏生物和环境之间的比例关系,造成生态失调。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教训是极深刻的。国务院领导同志曾指出,现在农村如果出问题,很可能不是出在所有制上,而是出在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上。这种破坏是带根本性的,如果不严加制止,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一套政策所带来的效益就会有不少被抵消。这里不但指出了当前农业生产中潜伏着的生态危机,而且指明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其特点之一,就是要建设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农业部门的同志不但要懂得农业经济规律,还要懂得生态规律,要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农业生产。
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陈岱孙教授: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着从一个综合的学科逐渐走向分支专化,又在各种学科之间出现重新组合、互相渗透,从而形成新学科的趋势。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古代的哲学几乎包括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一切认识。经济学是长期和伦理学、政治学合为一体,后来才分离成为独立学科的。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自达尔文的“进化论”创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本世纪三十年代,生态学就和社会科学进行了新的结合,先和社会学、人类学结合,后来又和经济学结合,形成了属于经济学分支的生态经济学。它的产生是所谓后工业社会的反映。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今天迅速和大规模工业化所引起的这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经济结构、机制、制度等等失调的问题。它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只就物质生产、分配、消费等本身消长方面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偏向,并提出了人类经济活动新义的社会价值标准问题。
在中国,对生态经济学的注意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它是现代化要求所促进的学科。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现代化所要求的经济建设,不仅仅是物质生产或生产力的增进,而且是一个国家综合的、全面的社会经济和天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路线、目标,这也就是我们应对这门新兴经济学分支抓紧研究的原因。
对于我们经济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对于我们从事经济科学教学、研究的工作者,象生态经济学这样一个新的多科性组合的边缘科学的出现,还应有一个新的启发,就是我们不能把经济学变为一个封闭的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于光远:生态经济学是生态设计师的一门必修课程。发展农业归结起来就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水资源,农林牧渔综合经营。过去,不知道有多少太阳能和水被浪费。因此,生态农业、生态思想应该引起所有的农场、林场、养殖场和畜牧场的注意,应该在所有的有关企业重视起来,明确树立生态设计的思想。
三中全会以来,许多好的经验,正在各方面创造。因此搞生态工程、搞生态设计是很必要的。所有的生产队都应进行生态的审查,所有的有关行业都要进行生态审查,按照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以充分利用阳光和水,充分利用农林牧渔其他方面的各种生态循环。这就是我们应用现代技术的一种穷办法,这种办法不用花很多钱就能够创造很多财富,进一步又使我们有可能去引进最先进的设备,发展最先进的科学。这本身就是一门先进的科学。按照生态学的原理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条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当前我们的研究是专业研究多,综合研究少,研究也不充分,综合的研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我们应该加强这种研究,要建立综合的研究所。生态设计工作是大量的,需要的生态设计师也是大量的。合格的生态设计师要具备必要的知识,生态经济学就是一门必修课,这是我们干部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比生产先进国家晚了十多年。作为经济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还很少,而且参加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多,在经济学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已经宣布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说明了开展生态经济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在这方面也有许多重要理论问题需要研究,例如,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当达到怎样一个经济生态相统一的目标,如何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如何根据生态学的理论,按照我国自然环境的状况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来安排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在进行国民经济平衡时,如何调节生产部门与自然生态的平衡,这里有没有一个常规性的比例可寻;在再生产过程中,恢复自然力的步伐对社会经济扩大再生产的作用;用于改造环境和治理污染的投资,在经济理论上属于什么性质;如何利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促使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价值论基础问题,等等。
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柳随年:现在,国家计委正在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组织各部门、各地区制订“七五”计划和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设想。在这个计划和设想中不仅要包括经济,而且要包括社会、人口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管理好我国的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在制订长远规划时,就要把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考虑。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也只有切实地把这一内容纳入国家计划,从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和科研等方面给以保证,才能较好地解决。当然,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人口多、底子薄、负担重,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急需搞好国家的重点建设,因此,一时还不可能拿出很多钱用于生态环境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进行论证比较,分出轻重缓急,前后次序,有步骤地解决。在这方面可以大大发挥生态经济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的才干,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建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