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克莱斯勒复兴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01
第7版()
专栏:

克莱斯勒复兴记
景宪法
1983年7月的底特律,燠热而又沉闷。从休伦湖上刮来的阵风,吹不散笼罩在“汽车城”上空的愁云。持续了数年的经济衰退,使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汽车制造业蒙受沉重打击:美国汽车公司几乎被拍卖;福特公司地位动摇;身居头把交椅的通用汽车公司勉强站稳脚跟。底特律汽车工人已有11万被解雇,失业率高达21%。
在这场衰退中,受挫最甚的要数克莱斯勒公司。这个全国第三大汽车公司,从1978年到1981年共亏损36亿美元!首创美国历史上企业亏本的纪录。经济界人士当时认定,克莱斯勒的倒闭指日可待。
出人意料,克莱斯勒惨淡经营几年之后,竟神奇般地从死亡线上活了过来。它扭亏增盈,逐步走上中兴之路,周期之短足以使竞争伙伴刮目相看。
克莱斯勒迅速获得转机的秘诀何在?
为了从危机中挽救企业,克莱斯勒公司于1978年底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艾阿柯克担任董事长。这位新官一上任就下令关闭全公司52个工厂中的16个,合并4个;拍卖海外设备以及无关紧要的企业以筹现金;辞退一半雇员从而少发6亿酬金……一阵大刀阔斧的砍削,使克莱斯勒从全世界第6大汽车公司降到第12位,他本人也因此获得“暴君艾氏”的绰号。但是,他毕竟为克莱斯勒的东山再起赢得了喘息之机。
艾阿柯克有36年的汽车制造业生涯,曾任福特公司董事长。他第一步着手解决负债累累的燃眉之急。他奋力游说于国会,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获得15亿美元的贷款保证,为公司的转机奠定了基础。
艾阿柯克发现,克莱斯勒经营机构混乱,管理权限不明,几乎没有完备的财政手段确保企业的运行。他决定从过去的福特同僚中物色人选。几位干练的朋友,有的被他从退休中唤起,有的则在他的鼓动下转入克莱斯勒。
克莱斯勒的传统不是看行情造车,而是生产大批车之后,任其流入库存。这种方式能够保持生产线的运转,却隐藏着许多弊病:经理们能因此吹嘘产量而多领奖金;大多产品常常最终减价售给车行,以抵偿露天存放所缴纳的税金。艾阿柯克决定,最后一辆存车卖出之后,立刻停止这种传统方式。
艾阿柯克早就密切注视愈演愈烈的美日“汽车战”。日本人使配件工厂紧靠流水装配线,以及同一规格部件可配数种车型的办法使他深受启发。他立即更改运输线路,弃远就近,使装配时间缩短24小时以上。他下令设法将7万种配件综合为4万种,大大减少了加工程序。仅这两项改革,就为克莱斯勒每年节省7.5亿美元。
艾阿柯克认为,任何操之过急的标新立异,都有可能使克莱斯勒重新滑到崩溃的边缘。他暂缓投资研制新车型,而是在克莱斯勒传统车型——K型车上大做文章。经过精密设计和巧妙安排,终于在K型车体上造出了4种样式的产品,而成本却所增无几。
推销部门是克莱斯勒的一个薄弱环节。艾阿柯克大力加以整顿。1982年,克莱斯勒重新开设了300家展销点。
克莱斯勒终于度过了最凶险的时刻。1982年,它的股票价格上涨425%;11种车型投入市场;国内市场的份额提高到12%;到1983年初,已净赚利润2.5亿美元,摆脱了连续4年亏损的厄境。
艾阿柯克因此蜚声全国。里根总统也慕名而来。他站在克莱斯勒的一条徐徐移动的流水作业线旁对艾阿柯克说:“(美国)经济和克莱斯勒都走上了复兴之途。”
不过,有些东西是艾阿柯克讳莫如深的,例如该公司的6.5万工人的工资远远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公司所欠工会的养老金已达5亿美元,等等。尽管如此,只要走进办公室,看到正面墙上那条“天下吾人第一!”的标语,他的烦恼便烟消云散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