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蛇口在改革中大步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02
第2版()
专栏:

蛇口在改革中大步前进
黄振超
深圳市区30公里外的蛇口工业区,面积不足2.5平方公里,开发仅四年多,但它的改革步伐,深刻的变化,令人鼓舞,发人深思。
早在1979年,当我国交通部驻港机构——香港招商局选中这块与香港卫星城元朗只有一水之隔的地方,建设一个出口加工区的时候,这里还是荒滩野岭,仅有的几家渔民小屋也摇摇欲坠。而今举目四望,在大片被平整的土地上,一幢幢高大的厂房拔地而起,成片的住宅楼、别墅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对外开放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工业区的发展铺平了广阔的道路。据统计,四年多来,已与美、日、英、丹麦、新西兰等国和港澳地区的客商签订了80多项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协议,总投资达10亿多港元。其中合资项目61项,独资项目11项,至今建成投产和营业的项目已达51项,油漆、钢材、铝材、电子产品、食品和玩具等数十种产品,已销往世界各地。今天的蛇口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工业为主,又有商业、交通运输、旅游等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区。
蛇口工业区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四年中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这里的领导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解放思想 大胆引进外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办经济特区是一个新尝试。由于蛇口工业区先走了一步,要引进外资,更需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工业区根据以发展工业为主,积极引进,内联外引结合,综合发展的方针,提出三条有利于引进外资的措施:一是积极提供优惠条件和良好服务,使外资企业得以顺利发展;二是用特别优惠的条件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对那些一般的来料加工,补偿贸易,设备技术过于陈旧落后和与国家争出口配额的项目限制引进;三是执行协议,信守合同,保护外商合法的经济权益。这些措施促进了引进工作的发展。1980年和1981年两年,签订了24个引进项目,1982年又签订了15个项目,去年签订的项目增加到40个。引进项目逐步由初期的规模小、劳动力密集项目向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项目发展。仅据13家企业的统计,引进的67套技术设备,有许多是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有3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有37套,有许多合资和独资厂建设速度快,经营效果好。去年7月才开始试生产的日本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月产值4个月增加10倍,华益铝厂去年12月提前8天完成230吨的铝材轧制任务,圆铝片的质量达到一级品标准,凯达玩具厂、海虹油漆厂等合资企业的经营效果都很好,很快回收了部分投资。许多外商看到权益得到保护,增加了投资信心,有的准备扩大投资。
体制改革步步深入
蛇口工业区是由招商局这样一个企业全权经营,既是属于深圳经济特区的一部分,又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经济实体。这个经济实体,不仅自主地管理工业区所有合资、独资企业和直属企业的生产建设,并经管商业、交通、学校、医院。工业区的指挥机关只有六七十人,由于改革了各种规章制度,摆脱了“政企”不分的状态,机构精简,人人独当一面,办事效率高,使工业区的生产建设井井有条。
打破国内现行经济体制的框框,建立适应面向国际市场、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新体制,关系到经济特区的前途。改革是难,不改革更是寸步难行。招商局改革体制是大胆的尝试。在工业区初创阶段,在这片荒漠的土地上,仅有二三十人的指挥班子,就把基本建设全面铺开了。1981年9月,针对主要工作由基建转入引进项目的谈判和建设的新形势,工业区及时对机构进行调整和改革。去年又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充实、调整,初步形成了今天这个比较完善的党、政、企分工的管理体制。工业区的生产建设最高决策机构管委会,除下设办公室和企业室、建设规划室等职能机构外,还设有房地产、港务、供电、供水等13个专业公司。党委的办事机构也十分精干。蛇口工业区的机构设置不搞内地的那套上下对口的做法,而是从实际出发,按精简、高效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管委会是指挥全区生产建设的权威,对引进资金和技术,可以按照企业的需要和特定的政策规定,独立拍板成交,不需要层层请示。工业区下设的13个公司都有职有权,可独立负责地处理企业的业务经营和行政管理,不用事无巨细都层层报批。
推行干部职工招聘制
蛇口工业区为了更好地实行因才施用,充分发挥职工的才智,始终不渝地推行干部制度的改革。改革首先从工业区一级的领导班子开始。1982年11月,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通过调查摸底、民意测验和有关组织部门考核批准,组成了工业区党委、管委会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6.2岁。整个班子精干、有权威。公司(室)一级的领导干部,由过去的委任制改为聘请制,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框框和干部制度上的终身制。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厂一般都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
(厂长)负责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财务、销售及人事等均由企业董事会全权负责,自主经营。
全工业区所有企业的员工都实行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录用的员工都要与企业签订合同。目前全区70%的员工属于合同工,他们不端“铁饭碗”,技术人员和员工可以流动,不搞“企业所有制”;企业也可经过一定的手续辞退和解雇员工,被辞退和解雇的职工临走时会拿到3个月的工资,在这期间设法找到工作。在这里待业的情况是罕见的。
工资和住房制度不同于内地
生产高效率,工资相应提高;工资提高,又促进生产效率提高,中间的桥梁就是工资制度的改革。蛇口工业区的工资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1981年前,是基本工资加补贴工资,实际上没有摆脱“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状态。二,1981年至1983年10月期间,实行“1+1.15”方式,即基本工资加1.15倍于基本工资的工业区工资。这样做消除了相当多的“平均主义”因素,起过积极作用,但还留下许多内地现行工资制度的弊病。三,去年10月以来,实行工资制的全面改革,直属企业采用的方式是:基本工资(原级别工资)+岗位、职务工资+浮动工资=员工工资。合资和独资企业员工的工资制度也基本相同。
改革后的员工工资平均水平约为170元,其中浮动工资占30%,其他部分各占35%。员工的浮动工资与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员工本人的劳动贡献直接挂钩,不固定,不封顶,进一步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蛇口工业区职工住宅的经营管理办法是,坚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原则和保障职工基本福利并重。房租计价原则是合理缩短建房投资的回收期限,房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目前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月收费7角至8角;同时进一步摸索改进住房经营管理的经验,用优惠的办法鼓励职工买房。有些职工已开始用一次付款或分期付款的办法买了新住房。
利用外资、引进技术需要全面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蛇口是深圳经济特区第一个办起来的工业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照,只有坚持特区特办,新事新办,方法全新,立场不变的原则,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才能前进。今天到蛇口工业区来的访问者,经过细心观察分析,感到蛇口的试验说明了改革的重要,也看到了希望,这个希望就在改革之中。(附图片)
蛇口招商局引进外资兴办的三洋电机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工作。
深圳蛇口港码头在建设中。
本报记者徐建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