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缩短工时之争说明了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6
第7版()
专栏:

缩短工时之争说明了什么?
徐步青
联邦德国的冶金企业工会和企业主之间正就缩短工时问题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反映了联邦德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困难处境。
自从去年年底西方各国逐步摆脱经济危机以来,联邦德国的经济也差强人意。政界和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最严峻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是,严重的失业问题并没有随经济复苏而改观。二百多万失业大军居高不下,联邦政府和社会每年要支出五百亿马克的巨额失业补助金和其他款项。从施密特时期到科尔时期,失业问题始终未能解决,最近它愈益引起社会的注目。各派政治力量提出种种方案,概括起来说,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是减少职工的工作时间,另一种认为国家仍应全力推动经济增长。
力主前一方案的是社会民主党和它影响下的工会。他们认为,把现在每周四十小时的工作时间缩减为三十五小时,就可以安置一百二十万至一百三十万人就业。再把职工退休年龄提前到五十八岁,又可以给五十万人腾出工作岗位。他们认为,通过经济增长带动普遍就业的想法不现实,因为要想充分就业,至少每年经济必须增长5%到6%,而目前很难出现这样的奇迹。这个方案的实质是,目前政府的经济政策应把解决失业放在优先地位,其他都应为这一目标服务。
社会民主党及工会的缩短工作时间的方案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不能降低现有工资水平。正是因为这一点,它遭到政府、执政党和企业家的反对。他们认为,这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产品成本,从而引起价格上涨、竞争力削弱、订货减少,最终阻碍经济恢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据《南德意志报》报道,同西方其他国家相比,联邦德国全年劳动时间之少仅次于比利时。同时,由于过去一些年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工资提高、假日照常支薪、社会保险增加等原因,致使联邦德国劳动力昂贵。据德国经济研究所报告,十人以上的企业雇佣一个劳动力的费用由1972年平均二万二千九百马克增加到1982年的四万六千七百马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缩短劳动时间,劳动力势必更加昂贵,经济复苏的成绩可能被它吃掉。
与此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目前要求实行三十五小时工作周最强烈的恰恰是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在政府正为建立新产业苦于资金短缺之时,老企业如仍把大量资金花在前景暗淡的工业部门安置就业上,势必进一步推迟新产业系统的建立和老企业的技术改造。
目前,两种对立的方案僵持不下,而且大有越演越烈的迹象。
联邦德国的三十五小时工作周之争是西方失业问题的一个缩影。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两者中,顾此失彼,难以两全。失业这个痼疾看来还将长期折磨着联邦德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