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干过”与“干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29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干过”与“干好”
李志远
我的两位朋友对实现干部“四化”有些忧虑,说有种无形的阻力在一些单位领导者身上依稀可见。例如,他们在选拔领导班子成员时,往往只问在基层干过什么“长”、什么“主任”、什么“书记”没有,却很少问及对那一职务干好没有。似乎只要“干过”就可以了,至于干好没有却无关宏旨。
一般说来,要求“干过”也并不错,因为人的知识既来自书本,又来自亲身实践,“干过”说明有一定经验。但是,一味强调“干过”而不顾是否“干好”,就未免有些偏颇。历史上兴过买官制度,在秦汉时就有“纳粟拜爵”的规定,到清朝叫“捐纳”。这种靠金钱买来的官,自然很少有什么好货。今天类似买官的行为不能说已经绝迹,有的人通过请客送礼来做官就有些相似。此外,靠“吹”做官的有之,靠“拍”做官的有之,靠“资”做官的也有之。尽管他们“干过”,还能让他们继续干吗?
当然,还有一些“干过”的人,品行不坏,就是能力差,没有“干好”。选拔人才应当既看“干过”,又看“干好”,而且要注重“干好”。是人才,有真才实学,没“干过”也能“干好”。诸葛亮原为布衣,“躬耕于南阳”,一天官也没有做过,经三请出山,一下当了军师,干得不错。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干过”论,阻碍中青年干部、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进领导班子。如果硬要求他们“干过”,就只好把他们圈在领导班子之外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