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三年,胜过历史多少年!——访河南长垣县满村乡小吕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6-13
第5版()
专栏:

三年,胜过历史多少年!
——访河南长垣县满村乡小吕村
本报记者 翟启运 本报通讯员 祖玉先 马孟芝
“小吕村是全县首屈一指的富裕村”。当我们走进长垣县小吕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农民干净整齐的院落和一幢幢漂亮的住房。全村四百七十户,几乎家家户户都竖起了新房。我们数了数,全村光楼房就有一百六七十座。
“商品生产给我们小吕村带来了生机”。陪同我们的葛怀印同志热情地介绍说。长垣过去是河南最穷的县份之一,小吕村前些年也是全县的穷村,“大锅饭”时期,农民连红薯干也填不饱肚皮,年年吃救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农民指明了致富的道路,群众想办法,找门路,发展商品生产。目前,全村就有包线专业户三百六十户,有包线机五百六十台。商品生产使小吕村一潭死水变活了,副业收入:1980年不足一百万元,1981年一百四十八万元,1982年三百五十万元,1983年达到六百万元;粮食产量:1980年一百二十五万斤,1983年达到三百万斤;人均收入:1980年一百五十四元,到1983年达到八百零一元。三年,短短的三年,变化是何等的惊人!胜过历史上的多少年!
来到村子东端,我们走进一个宽敞的大院,院内坐北朝南一幢漂亮的二层红楼吸引着我们。这座楼上下二十四间,真够气魄。在宽敞的走廊上,还安有铁栏杆……。我们正在观赏,从东头屋内先后走出四人,热情地把我们让了进去。在会客厅里,洁白的墙壁上贴满了奖状,一幅松鹤图挂在中央。经介绍,才知道他们是弟兄四人,已经分居,现在联营搞包线。他们共有十七台包线机,去年产值三十多万元,盈利七万元。这年老二毛国翠到县里开劳模会,见县政府大院的办公楼样式不错,回家后兄弟四人一合计,花了两万多元,照着那个样式盖起两座楼。说到这里,葛怀印同志插话说:“村里人都说农民住上了县长楼,其实何止县长,恐怕中央的一些部长也不一定住上这么宽绰的房子”。临走时,我们问他们今年有什么打算,毛国翠笑着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我们定了心,壮了胆。你们来前我们正在合计,起码再增加七台包线机!”
商品经济使农民走上了富裕之道,也使农民的思想觉悟发生了变化。毛国安家里人多底子薄,发展商品生产没本钱,支部书记毛国锐主动跟他合伙搞。今年春节,毛海山、毛国林等五个专业户,担心五保户毛云氏生活有困难,各自拿出二十元送去。毛老太太感动得老泪纵横,说:现在上级的政策好,村里的人也好,我这孤寡老婆有了依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