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在远离大陆的地方——西沙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15
第5版()
专栏:

在远离大陆的地方
——西沙纪事
“嫣红的是玛瑙,橙黄的是琥珀,墨绿的是翡翠,五彩的是贝壳。”诗人笔下的西沙是仙境,我却看到一个活的人间西沙。当我踏上永兴岛的水泥码头,穿过茂密的林荫道,走进西沙办事处那幢淡黄色的办公楼时,才发现这座一点八平方公里的小岛并不象想象中那么荒凉。西沙工委副书记老符热情地把我引到大楼的屋顶上,向我指点了永兴岛的新貌:“岛子中间那条宽阔的水泥林荫道是我们的‘西沙街’;路北是邮局、百货商店;路南是医院、银行;往西是气象站,海洋站;往东是海军大楼。白色的是办公楼、乳黄色的是招待所,你瞧这儿”,老符转身指着西边另一条林荫道说:“去年新建的水泥马路,三米半宽,八百米长,漂亮吧?我们命名为‘文明街’,军民共建文明岛。”近些年来,永兴岛上盖起了一座座楼房,修起了平坦的水泥马路和宽敞的运动场。去年,又办起了电视播放站,彩色的荧屏给西沙人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
永兴在变,西沙在变。在永兴岛南边90多海里的地方,有个小小的岛屿。1947年,中国海军的“中建”号到过那儿,命名为“中建岛”。世世代代在那一带捕鱼捞海参的中国渔民,习惯上把那儿称作“半路岛”,因为去南沙时,半路上要在那儿歇脚。后来,解放军战士们用推土机堆高了岛面,盖起了房子,又用大陆运去的土改良了沙地,种上了树、花草和蔬菜。就这样,一座当年涨潮就淹没的小岛,有了生气。1982年,中央军委授予中建岛守备队“爱国爱岛,天涯哨兵”的光荣称号。
有这样的战士,什么样奇迹造不出来呢?在永兴岛,我访问了被人称作“西沙小愚公”的生产能手郑玉强。1978年,二十岁的郑玉强从河南荥阳参军来到西沙。他当过三炮手,也当过“伙头军”。西沙没有蔬菜,一天三顿腌咸菜做给大伙吃,当炊事员的心里能好受?自己种菜!小郑把补给船每次捎来的泥土一筐筐掺进沙地里,拌上粪水,种下小白菜、空心菜,还种了不少细菜,豆角、西红柿、茄子和丝瓜。西沙是热带岛屿,台风季节长,小郑摸索着掌握了规律,什么时候种什么,太热了用椰叶盖一下,打药要趁清早。人勤地不懒,1981年,小郑一人种出一万多斤蔬菜,连台风季节都有收获。那年,他立了三等功,“西沙小愚公”的名儿也传开了。去年,小郑服役期满,转成志愿兵,继续种菜。
当然,西沙人也有自己的愿望、渴求和烦恼。只不过,他们为了更崇高的信念,默默忍受着艰苦、单调的生活。
离永兴二十多海里有个东岛,也被称作鸟岛。因为岛上栖息着无数的白?鸟。早出晚归,迷途的渔民只要跟着它们,就能回到岛上。因此,人们称它们导航鸟。同鸟儿作伴的是海军守备队和民航国际导航站的同志。守备队长贾士杰,今年才二十五岁,却已在西沙八个年头。有个对象在家乡,彼此鸿雁相通。我问小贾,在海岛长期服役不觉得艰苦吗?他淡然一笑:“苦,谁都一样。比中建岛的天涯哨兵,这儿还要好一些。”他们总是自觉地同条件更差的小岛比。他告诉我,越苦越好带兵。大伙心里有个谱,咱们的西沙不能没人守。听说今年要向东岛搞电视定向发射,战士们都盼着这一天。在永兴,我问西沙招待所的服务员小梁:“在岛上,生活中缺些什么?”小梁的丈夫和孩子都在海南岛,我以为她当然会谈到生活中的困难,而她却说:“物质生活艰苦是可以忍受的,业余生活的贫乏却最不好过。要有个文化补习班就好了,岛上青年人多,谁不想多学习一些。商店里来了文化课本,常常一购而空。有一回看到有数学书,回来拿了钱去就没有了。”我想,难道我们的后方就不该动动脑筋满足西沙群岛上青年人的这些小小的愿望?比如说,送些电化教学的设备、录像资料,及时送些新电影的拷贝,别让那儿连放着老电影。
从西沙归来,我仍然久久地想着、思索着,那蔚蓝色的海水、雪白的珊瑚沙、葱茏的小岛、白色的导航鸟和可敬可亲的西沙人,久久萦绕在脑际。有的地方,你只访问过一次,就会一辈子牢牢记住它。西沙,就是这样的地方!
本报记者 郭伟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