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延安又“丰衣足食”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01
第3版()
专栏:

延安又“丰衣足食”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延安老区人民的生活从党中央在延安时的“丰衣足食”,变成了少吃缺穿。一九七三年,周恩来总理重返延安时,曾为之落泪。三中全会后,来了好政策。经过五年奋斗,延安地区人均口粮已经连续几年在五百斤以上了。志丹县稠树梁一户农民,一年里就拿出五万一千六百斤粮交售给国家。在蟠龙镇,农民每年能拿出一百万斤杂粮喂猪。
粮食囤满了,农民又把双眼转向更宽阔的多种经营天地。全地区五分之一的农家成了专业户、重点户。大大小小二千多个乡镇企业,从陕北高原的沟沟岔岔里,把占全地区工业总产值七分之一的产品,销向省内外,甚至漂洋过海。延川的金丝蜜枣,在东南亚等地的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
 农民收入多了,不少大姑娘进了百货公司,把时新衣裳挑来拣去,连价钱也不问。小伙子唱着“春花花开来青苗翠,崖畔上新窑一排排”的信天游,赞美陕北的新生活。五年中,全地区农村共修建房(窑)三十五万间(孔),约有百分之四十的农家喜迁新居。
改革之风从农业吹到工业,促进了设备简陋的地方工业的技术改造。不大点儿的电机厂,居然跻身于三家千人大厂搞国际标准先进产品设计的行列。卷烟厂逐步采用工业电视微机电脑管理系统。延安革命精神在新时期正发扬光大。
延安在前进,延安在变化,吸引着一批批“老延安”故地重游。来到这里,但见宝塔山似当年,延河水照样流。纵横交错的大马路替代了当年尘土飞扬的窄街狭巷。南关街、市场沟,一个个熟悉的地名,两旁耸起了座座高楼。当年开荒种地的大砭沟、小砭沟,认不出原样了。住宅楼有多少?谁也数不清。入夜,只见一扇扇窗户明晃晃。远处凤凰山的窑洞透出星星点点灯火,还能唤回当年的记忆。
袁祖基 任佶 张东(附图片)
革命圣地延安,如今又是一片朝气勃勃。
王天育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