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老树花日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19
第6版()
专栏:英国通讯

老树花日繁
本报记者 梁丽娟
不久前,英中文化协会和中英贸易协会先后举行了成立十周年的酒会和成立三十周年的午宴,两次盛会都是宾客云集,十分热闹。
中国大使陈肇源和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都在这两次盛会中讲了话。英国外交大臣豪在两次讲话中都赞扬了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历史性联合声明的成就。在英中文化协会讲话中,他风趣地说,有人把他的中文译名译为“贺维”,含意很好,“贺”是祝贺,“维”是联系,是祝贺两国人民联系在一起。在中英贸易协会的讲话里,他借用中国的典故,勉励英国工商界要接受挑战、要有勇气,象鲤鱼跳龙门那样,在中国的江河中奋勇前进、腾跃成龙。
中英交往长久的历史渊源在这里随处可见。从十七世纪起,中国的漆家具和糊墙纸就在英国流行。在十八世纪中,几乎每个有钱的上等人家都专门有间“中国室”,从字画、家具到陈设,全部中国式样。布莱顿市著名的王殿,曾经是英王乔治四世当摄政王时的住处。王殿房顶象中国的故宫那样有雕塑的盘龙抓着大吊灯,内部到处是中国的壁画和摆设,连楼梯的铁栏杆,木椅都是仿竹节式的。这座王殿当年被认为是整个欧洲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物。为王室制餐具的英国著名的斯博德瓷器厂,1795年模仿中国白底蓝花的风景瓷盆制出了整套的餐具。这种被称为“杨柳图案”的瓷器一直畅销了一百多年,至今商店里仍在出售,在许多人家的餐桌上都能找到。在这家厂的一个陈列厅里,放着当年中国盆的原件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各种瓷器。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人们对中国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男女青年不少人愿穿中国式布鞋,背草绿的帆布包。由于喜欢吃中国菜的人日益增多,不仅有各种精装的中国菜谱,“WOK”(“镬”的转音)已是英语中的新外来语,炒锅也成了受欢迎的结婚礼物。几乎每月都有关于中国的新书出版,有回忆录,大型画册,游记,小说,甚至推理小说。中国路途远,到中国旅游比到欧洲、美国要贵得多,但是许多人仍设法到中国旅游。仅我认识的人中就有好几位都参加过在中国的骑自行车旅行。其中有两位妇女,连续三年,每年各花费近两千英镑到中国去,她们的自行车从广西的农村到内蒙古草原都留下了轮印。
电视里以往常有介绍中国的纪录短片。今年1月,独立电视台第四台播放了长达十二集的纪录电视片《龙心照九霄》,它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中国人民的工作、婚姻、家庭、生活,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前不久北京的国庆游行和放烟火的场面,也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几家大报最近还报道了中国的经济改革。
10月中,两天里我收到三件邮件:一件是出版商寄的关于中国的新书,希望给写书评;另一件是出版商邀请参加他们为出版《1984—1985年度中国投资指南》的鸡尾酒会;第三件是伦敦最大的哈罗斯公司的请帖,邀请参加为推销北京刺绣而举行的仪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人们对中国、特别是与中国做生意的兴趣,尤其是在签署关于香港问题协议后,明显地感觉得到温度在上升。我不止一次听到不同行业的英国企业家说过:“我们英国有资金、有技术,这正是你们需要的,我们要在你们的现代化中起更大作用”。在与英国石油公司一家大公司的经理们见面时,他们说“我们正在排着队要到中国去”。到1984年8月,中英贸易额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5%。
中国政局稳定、政策开放将进一步推动中英两国友好合作的发展。10月中我和一些外国记者访问毛纺业中心勃雷特福市。当主人谈到中国的开士米质量高,希望以后增加合作时,一位来自香港的记者问主人是否认为中国的政策会变,主人满怀信心地说,“香港问题五十年不变,在我有生之年我只会做更多的生意”。
与1983年同期相比,1984年到中国的人数增加了17.3%。日益增加的往来和合作将增进相互了解。人民之间出自真诚的了解和信任将会缩小恶意中伤的市场。经历过无数风霜的中英关系这棵老树仍然充满着生命力,人们都在高兴地看到它枝头日益增添的姹紫嫣红。(附图片)
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和我大使陈肇源等在英中文化协会成立十周年招待会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