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孙中山学术讨论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01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孙中山学术讨论会综述
由中山大学、广东省历史学会和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孙中山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1月在广州和中山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八十余人。兹将会议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民主与专制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但有时又表现出专制,如中华革命党时期所订的誓约,要求党员服从领袖个人,采取了中国旧式会党的行动。在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后,也存在过独裁的问题。这个矛盾是怎样产生的,应如何看待?与会者对此展开热烈讨论,有的认为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他碰到了许多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许多问题是在探索阶段,有时出现独断是迫不得已,这是属于时代的特点。有的指出,孙中山是民主的伟大旗帜,民主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但不能否认他在理论上的矛盾。如孙中山没有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没有抛弃“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的观点,他认为出主意的是“先知先觉”。探讨这个矛盾不要回避个人世界观上的弱点。对他的短处,既不要过分苛求,也不要回避,以便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犯历史的错误。
二、关于孙中山早期思想的评价。有的学者既不同意孙中山是改良主义者,也不同意革命思想占主导地位的说法。认为孙中山在西医书院时已创立了“元亨会”革命小团体,有革命思想的一面;而根据《上李鸿章书》,孙中山早期改良主义倾向是主要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不能用改良主义或改良思想来概括孙中山早期思想的主要倾向,因为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是一个发展过程,没有从改良到革命的分界。
三、关于孙中山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问题。有的学者提出,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但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如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强加二十一条时,孙也想同日本妥协。1918年孙还准备把华南与法国作交换等等。有的国外学者认为,只把孙中山描绘成民族主义者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他的个性,孙非常自信他能利用列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不会永远被某一帝国主义国家所控制,在孙看来,在寻找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与之作些交易,将可能较快地实现他的奋斗目标。也有的学者认为,孙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在本身力量不强时,不从策略上考虑是不实际的。
四、关于孙中山对农民的认识以及会党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有的学者提出:(1)孙中山对农民的看法,集中反映在他的民生主义思想中,其内容包括土地国有和耕者有其田,反映了他对农民问题的关切;(2)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农民有共同的政治要求,通过一定方式联系起来就可算是联盟;(3)会党与农民有密切联系,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是会党的主体。孙中山重视会党,可以说是重视包括农民在内的下层群众。另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会党不是农民的团体,会党的“会规”中没有一条反映农民的利益与要求。会党也不是一个政治团体,它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谈不上建立什么联盟。还有的人提出,孙中山到国民党“一大”时才真正接触到农民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没有真正承担起领导农民的责任。
五、关于孙中山晚年思想的发展和转变。有的学者提出,根据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人民群众的态度,孙中山晚年革命思想的发展应以“五四”运动为起点,1923年陈炯明叛变是转折点,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与国共合作的建立是最高点。但是,孙中山没有也不可能超越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完成民主革命的伟大转变。一些学者指出,十月革命对孙中山晚年思想发展的影响不能忽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是在孙中山苦闷(不是失望)的时候发生的,世界潮流的改变,中国革命发生变化才促使孙中山转变。他转变的标志不应是由民主主义者发展成共产主义者,而是由民主主义者发展成为共产党人的好朋友。还有的学者提出,过去通常讲国民党“一大”是孙中山思想转变的标志,似乎“一大”后就没有了,而孙中山关于农民及其土地问题的认识则是在“一大”之后,如“耕者有其田”的提出等等,因此,1924年应是孙中山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年。
讨论会还就孙中山与护国、护法运动,孙中山的哲学、文化、经济思想,以及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有关人物比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江绍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