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大内档案”今昔——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01
第3版()
专栏:

“大内档案”今昔
——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本报记者 余章瑞 本报通讯员 秦国经
朋友,你听说过“八千麻袋”事件吗?这是二十年代轰动北京以至全国,引起一片号咷之声的事件。八千麻袋里装的是清宫内阁大库的明清档案,有皇帝的诏书、敕谕,百官的奏章,朝廷的则例,外国的表章,殿试的卷子等。清末,内阁大库失修,库藏秘籍面临被毁的危险。当时管理学部事务的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张之洞提出,将大库的书籍,设立学部图书馆保存;大库的档案,经内阁会议,概以“旧档无用”,奏请焚毁。学部参事罗振玉到内阁接收图书,见到这批待焚的档案,顺手抽出两件一看,都是极珍贵的史料,便请求张之洞把这些档案移归学部保管。事得允准,随将这些档案分别置放于国子监孔庙敬一亭和学部大堂后楼。
民国成立以后,教育部在国子监设立了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负责保管这些档案。处长胡玉缙,深知清朝掌故,紫禁城内武英殿的焚毁,就是那里藏着一副铜活字,太监们纷纷偷窃,待快偷完了,怕被发觉,就放一把火。敬一亭里装档案的麻袋,也被人抖空了卖掉不少,胡玉缙生怕敬一亭也照例起火,便与教育部商议解决办法。1916年,历史博物馆把这些档案移到午门。教育总长傅增湘下令要鲁迅等人试看麻袋。在试看过程中,鲁迅眼见总长、次长、参事们盗窃档案的丑态,有的借阅而不还,有的还了却少了许多,有的试阅出来时洋装裤袋突然鼓了起来。鲁迅事后回忆起这段往事,感慨地说:“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谈所谓“大内档案”》)
当时政府财政困难,连职工薪水都发不出,更无力管理这些档案。1922年春,历史博物馆除留一部分档案外,将其余部分,装八千麻袋,计十五万斤,作价四千元,卖给北京西单大街同懋增纸店。该店用芦席渍水,将档案捆扎成包,准备由火车分运到定兴、唐山两处造纸厂,化浆造纸。在打包装运时,纸店里的人也抽出一些文件,在北京市场出卖。清朝遗老罗振玉买到一件洪承畴的揭帖,一件高丽王贡物表,还有其它文件,知道这是内阁大库藏物,便约他的朋友金梁走访同懋增纸店,最后以三倍的价钱买下了这批档案。罗氏组织十余人对这批档案进行整理,选出一部分,刊印出《史料丛刊初编》等书。但这样大量档案的整理出版,非私人所能胜任。1924年,罗氏将大部分档案以一万六千元卖给李盛铎。1927年9月,罗氏又将一部分档案卖给日本人松崎。这就引起了上文所说的号咷之声,仿佛国宝已失,国脉随之似的。大约是迫于舆论的压力,罗振玉以后又从松崎那儿买回这批档案。在买卖之间,各人都截留了一些珍贵史料。到1928年,李盛铎将档案卖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时,只剩十二万斤了。
那么,大内档案今如何?
新中国建立后,宣布档案为国家财富,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禁止珍贵文物出口,设立国家档案局,对全国档案事业进行管理和指导。1980年,成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专管明清档案。
(在南京,设第二历史档案馆,专管民国史料。)国家拨出巨款,为第一历史档案馆在故宫西华门新建了库房大楼,1982年又修了密集排架库,对原有库房进行密闭和自动控制温度及安全的技术改造。
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它的前身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将散失在社会上的明清档案收集起来,先后从机关团体和长春、沈阳、大连、天津等地的私人手中,接收和征集了明清档案近四百万件。现在馆藏汉文满文档案共一千余万件。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整理工作,先后共整理了近六百万件。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积极利用明清档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们将历史档案向社会开放,供各界使用。从1980年以来,他们为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学、医药、水利、地震、天文、气象等部门提供了档案史料二百五十多万件。许多建设部门,都广泛利用了档案资料。如从清代档案中的水文资料,查得黄河长江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流量和最小的枯水流量,作为治理黄河、长江、金沙江、洪泽湖的参考,及修建三门峡水库和三峡水坝的参考。农业部门曾广泛查阅了清代档案中的晴雨录、“雨雪粮价单”,掌握近二百年气候变化、水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作为发展农业的参考。许多基本建设项目,都参考了清代地震、地质方面的档案史料。
这批档案是研究明清史的第一手材料,是价值难以计算的宝贵财富。过去研究清史,一般都根据《清实录》、《东华录》及各种方略材料。这些虽有很大史料价值,但毕竟是后人所整理,不是当时人记当时事,由于作者立场、观点的限制,有不少史料难免被删改。档案是历史的记录,各种事件的真凭实据。例如:明洪武四年(1371年)的户口单、卖田契,永乐八年(1410年)颁给喇嘛的敕谕,崇祯年间兵部关于李自成农民军情况的题奏稿,清代历朝岁出岁入、地丁钱粮、贸易关税、债务等,都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的原始材料。这里收藏的清代刑部的案卷,记载了报请御批的死刑一类重大案件,是研究法律、文字狱史等的重要资料。某剧团编《杨乃武与小白菜》剧本时,就从这里的刑部档中找到了原始案卷。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世,历来为红学家所关注,该馆近两年在整理档案中发现了有关曹雪芹家世的两件档案,为这项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开发利用明清档案史料,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北京同仁堂国药店参考宫廷方剂炮制的安宫牛黄丸,获国家金质奖章,收到很好的效益。北海公园“仿膳”餐厅用御膳菜单烧制的宫廷菜肴,受到中外食客的赞美。北京糕点二厂用宫廷果品档案资料研制成的果仁蜜饯,受到顾客的欢迎。1984年11月9日,山东章丘县八十高龄的老农郭权森,在县农业局干部的陪同下,到第一历史档案馆来查早先他们给皇帝进贡龙山小米的资料。管理部的同志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查阅了有关档案,这位老农回去后,正在准备大量生产这种品质优良的谷子。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出版了《清代地震档案史料》、《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和《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等史料汇编七十种,还与一些单位合编出版了《辛亥革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等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阅览室坐满读者。他们有的在用阅读器读缩微资料,有的在抄录档案,有的在埋头攻读。管理部的同志告诉记者,四年多以来,他们已接待读者二万七千多人(次)。1984年上半年接待的外国读者,就有二百多人(次)。一些外宾对这里很感兴趣,说中国档案是个宝库,有研究不完的课题,用不完的材料,愿意一辈子在这里工作。美籍华人李中清先生(李政道先生之子)为研究中国粮价史料,要求给他复制一批“雨雪粮价单”,档案馆满足了他的要求。为此他母亲代表她全家,到馆致谢。
从1925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部设立到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已有六十年的历史了。目前档案馆正采用电子计算机及缩微技术等对档案进行现代化管理,以便更快更好地为我国的四化建设提供更多档案材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