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一朵初绽的改革之花——记坦桑乌本戈农具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01
第7版()
专栏:坦桑尼亚通讯

一朵初绽的改革之花
——记坦桑乌本戈农具厂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长年亏损的乌本戈农具厂,近来忽然名声大振。原因是该厂在全坦桑首先实行超产奖励制度,在一年内生产成倍增长。萨利姆总理来这里视察时肯定了它的作法,坦桑工商业部对其成功的经验也表现出很大兴趣。
这家由中国援建的工厂的主要产品是垦锄和铁犁。1978年工厂扩建后,垦锄的年设计生产能力为一百九十万把,占全国年需要量的半数以上。垦锄和铁犁都是目前坦桑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而大力推广的农具。因此,国家对乌本戈厂寄予重望,广大农民也向它投以期待的目光。但从扩建以来,工厂因管理不善、机器运转不正常等原因,年年完不成生产任务,亏损严重。在生产和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由中国专家建议,1983年底该厂开始推行超产奖励制度。
奖励办法很简单。根据工厂全年计划,每个生产组一个班次的生产定额规定为垦锄一千六百把,每超产一把,奖励二先令。全部奖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配。维修工人的奖金按照第一线工人产品数额而定,加上加班费,每月所得大体与第一线工人相等。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如何奖励至今尚未制定出妥善的办法,暂时用“误餐补贴”的方法来代替。
然而奖励制度的效果却相当显著。在奖励制度推行后,每班次生产垦锄由过去的一千把左右提高到二千把以上,有时高达三千把,大大超过设计生产能力。全厂工人平均月工资约一千先令,现在每人每月可以稳拿超产奖金二千先令,而且每周发一次,解除了不少工人月底借债的苦恼。
我们访问那天,正值该厂假日,因此未能亲眼看到工人们紧张生产的场面。但与各方面人员的谈话中,我们感受到超产奖励制度对工厂生产管理和工人精神面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奖励制度大大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热情。”生产工程师奥马利谈起这方面情况时情绪有些激动。现在工人都提前到车间作生产前的准备,不干满八小时不下班。生产中大家拚命干,连一向被认为最懒散的人也不例外。他的话使我们想到:将物质利益与个人的工作成效相联系,是治懒促勤、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有效药方。
早就听说,因机器经常出故障而造成开工不足是该厂生产情况不好的重要原因。我们问机修工程师穆瓦姆布:“实行奖励制度后,工人会不会只顾超产,不注意维护机器?”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一年的实践表明,因为机器的转停同每个工人利害相关,所以工人对机器倍加爱护。他们提出“不让机器带病运转”的口号,小故障随时发现随时排除,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车间工人只管开机器、开坏拉倒的状况。现在所有的机器设备都进行有计划保养和检修,保证其正常运转,从而为搞好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生产车间参观时,我们碰到一位叫利杰夫的工人,他参加过坦赞铁路的修建,会讲一些中国话,因嫌工厂条件差、待遇低,曾多次要求调走。我们问及此事,他回答:“我不走了,这里比哪里都好!”利杰夫的情况有一定代表性。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相对稳定,无疑对生产有利。
乌本戈农具厂迄今为止还是坦桑唯一实行奖励制度的大型企业,但这种“只此一家”的地位不会保持多久了。因为它以成功的事实证明:奖励制度符合坦桑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国计民生。现在,不少企业正准备起而仿效。可以说,乌本戈厂是坦桑正在兴起的改革中的一朵鲜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