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被批评家忽视的角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01
第7版()
专栏:文艺随笔

  被批评家忽视的角落
  朱晶
如何摆脱创作的中间状态,是不少中青年作者苦恼的问题。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满意,却苦于求助无门:老作家都很忙,不忍心打扰;编辑们往往盯着名家;即使作品能够发表,评论界那里又难以得到回声。
我觉得,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创作人才的成长,很大程度上要经受实践的考验与选择,即靠自己闯,要在文艺潮流的起伏、竞争中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也需要客观的助力,除了时代的、社会的条件,对于初涉文坛的作者来说,一定的作家群的影响、各编辑部、艺术生产部门及评论界的切实帮助也非常重要。
近年来,文艺评论在扶植新生力量方面,表现了高度的热情与胆识。蒋子龙、张洁、张贤亮等一批中青年作家从脱颖而出到大显身手,与评论界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一点他们自己也经常谈到。面对新时期文学艺术的崛起,我们有必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去总结、宣传其中成功的经验,促使创作攀上新的高峰。但是,第一,不少新秀已转为名家,名气和水平有时并非“同步”增长,应当警惕在推崇新老名家时出现的思想上的迁就、艺术标准的下跌;第二,对上品的褒扬并不能代替对中、下品的扶助。新涌现的大量有生气的未臻成熟的作者,那些徘徊于创作十字路口或正在爬坡的作者,恳切要求及时的、具体的批评。这可能是更细致、更艰巨的工作。遗憾的是,在重要报刊上,在有影响的作家、批评家那里,这样的工作人们见到的不多。如果想一想高尔基、鲁迅、茅盾这些文学大师为初学后辈们所耗费的心血,那我们实在应当惭愧!文学青年的进步会使高尔基欣喜欲狂。同样,对他们的毛病,高尔基也毫不留情,他在一九○四年的一封书信中批评一位同行的小说“冗长,枯燥,没有内容”,“幼稚得可笑”,建议“不必浪费时间,不必改写它,干脆扔掉它吧”。晚年,他看过一位工人作家的作品后,肯定了他的选材和优点,同时尖锐地批评他写得“浮光掠影”。如此真诚直率、毫无庸俗气的同志式的批评与忠告,不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吗?!
评论的价值在于其真知灼见。名篇固然可以造就佳论,对成长中作者、中间状态作品(包括带普遍性的平庸化艺术倾向),若能切中肯綮,也会写出好文章。索洛古勃伯爵是个平庸的作家,而杜勃罗留波夫评他的文章却绝非平庸之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针对戏剧表演中的匠艺习气所写的《论匠艺》,堪称独步一时的表演美学论文。所以,我很赞同一次文艺座谈会上有的同志提出的主张——“要敢于并善于在二、三流的作品身上作出第一流的文章”;“不要只评论名家名作,未成熟的作家作品,更需要评论家予以注意,帮助他们茁壮成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