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把青春献给新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8
第4版()
专栏:

把青春献给新疆
  新华社记者 李仁虎
从1981年到1984年间,四千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怀着建设新疆的雄心壮志,西出阳关,来到祖国的西北边疆。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克服重重困难,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已成为本单位和本行业的骨干,有些还肩负起领导重任。他们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开拓、创业,为各族人民贡献青春。
1982年8月,达翔在贵州工学院毕业了。“按说我该留下来。”达翔说。“父母在‘文革’中遭受打击迫害,身体不好,年纪也大了;哥哥又在‘文革’中患了精神病,常年住医院,自个儿走了,哪能放心!”
就在达翔思考去向的时候,党中央和团中央号召有志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把个人和家庭的前途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决定到新疆去工作。正在达翔打算动身去新疆的时候,他的父亲又做了肺部手术。这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侍候父亲出院后,便和新婚的妻子一起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达翔被分到乌鲁木齐市供电公司工作。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专业技术上。去年,他研制成利用市内电话有线通道进行电压遥测技术及装置,获得了自治区电力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后来他又研制成功一种报警信号,公司给他晋升一级工资。
二十五岁的张真是一位泼辣的回族姑娘。1982年春,她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新疆交通科研所桥梁室。桥梁设计工作艰苦,常常要求单独一人外出勘察,完成任务。
1983年2月,桥梁室交给张真一项任务,要求她在两个星期内根据设计方案画出一个加固阿图什桥的施工图纸。施工图纸通过后,她又到阿图什去,独自一人负责加固阿图什桥的施工,并要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任务。这对初出茅庐的姑娘来说,困难确实够大的。2月的阿图什气温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而到了6月又升到零上三十多度,气候变化大,生活很艰苦。一天三餐,除了少量的肉外,就是土豆和萝卜。张真吃不好,睡不好,还常闹感冒。但她不怕艰苦困难,时刻想着工程。经过四个月的努力,全长一百七十米的阿图什桥得到了加固。
近三年,张真跑遍了南北疆的公路主干线,参加了三座桥梁的设计和对五十九座桥梁的调查,独立完成了十多项较重要的工作。去年,她担任了科研所桥梁室副主任和“新疆桥梁改造与加固方法研究”课题组长。最近,她对一块参加自治区优秀大学毕业生表彰会的青年朋友说:“老实讲,在新疆工作是比较艰苦,但就干事业来说,却大有可为。以修桥为例,这里有的是高山峡谷,有的是河水急流。我很想在自己的岗位上拚搏一番,修建几座象样的桥来。”
1983年7月,二十六岁的李光武怀着献身新疆教育事业的理想,告别哈尔滨师范大学,来到了坐落在天山深处的巴音布鲁克区草原中学。
巴音布鲁克草原海拔三千多米,空气稀薄,长冬无夏,每年10月到来年5月,大雪封山,交通、信件一律断绝。
草原上居住着蒙古、汉、哈萨克、维吾尔、藏等九个兄弟民族的两万多名群众。这里长期处于贫穷、落后、闭塞状态,特别是教育,这些年来还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李光武决心培养出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第一代大学生。
草原中学老师很少,全校十六个班级,教师不到三十人,而李光武又是唯一的大学毕业生。他来到学校后,一个人就承担了三个班级的六门课程。由于高山反应和水土不服,李光武感到头晕、胸闷,有时鼻子还流血。他咬着牙,每天坚持上课、写教案、批改作业。有一天,他正在讲课,突然头晕目眩,四肢颤抖,粉笔竟从黑板上滑落下来。他镇定了一下,继续坚持讲课。
李光武为了扎根草原,联系群众,他刻苦学习草原上通用的蒙古语。他说:“我要取得草原人的资格,不懂草原上的语言那怎么行呢?”
李光武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上的人们,更热爱草原上的教育事业。他除了孜孜不倦地讲课外,还常常骑马进行家访,辅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寒假里,他还给牧民们办文化补习班,尽一切可能在草原上传播文化知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