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0
第7版()
专栏:

  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希望
  张爱萍
半个世纪前,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动每个人的两只铁脚板,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一次历史纪录上空前壮丽的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用自己史诗般的壮举,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和人类的希望是可以坚实地寄托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身上的。
《特殊连队》这本书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从一个特殊的干部休养连和一群非凡的战士开掘进去,折射出红军长征史诗的宏伟和壮丽。中央纵队的干部休养连,是一个伟大的集体。健壮的红军战士,要克服人世间罕有的苦难,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徒步走完二万五千里,都是难以想象的。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等几位体弱年高的老革命家,三十位长途跋涉参加长征的女红军,要冲破那么多雄关险境,越过雪山草地,战胜每日每时笼罩在头上的饥饿与死亡的威胁,胜利到达陕北,更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是,这又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实实在在的奇迹。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呢?
每一个长征过来的同志,都不会忘记路途上遇到几位老人的情景,敌机抛下的炸弹,同样不止一次地落在他们的身边,烟尘尚未消散,他们就拍拍身上的尘土,说起“感谢马克思在天之灵保佑”之类的笑话来。他们有马,但他们很少骑马,而是让马驮书,驮行李,驮粮食,或让给伤病员骑,几位老人则拄着棍子徒步行军。走不动的时候,爬山越岭的时候,也不肯上马,只是拉着马尾巴,借助一点马力行走。到了缺粮少食地区,几位老人同样经常饿肚子,啃那嚼不烂的马皮、皮带,消化那消化不了的草根、树皮。干涩的野菜、豆苗,他们同样吃得津津有味。千军万马万里转涉,到了人烟稀少的地区,没有房子住,几位老人跟红军战士一样,宿野地,睡草堆,披一身霜露,惹一身虱子。衣服破烂,冬不御寒。衣食住行,都是最简陋最艰苦的,这一切他们都以非凡的精神力量克服了战胜了。“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辛胆未寒”,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大地的希望,中国人民的光荣。
可尊敬的女红军们,不但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路,她们还担负着繁重的工作。她们多数是政治战士,负责筹粮筹款,找民伕,做群众工作。她们走前走后,和男同志一样练就了一双铁脚板。长征女红军们不愧是巾帼英雄,是时代的女强者。
是什么力量鼓舞着他们?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是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对革命胜利的期待。谢觉哉同志随身带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部”的印章,跋山涉水,一直带到陕北。过草地时,他把唯一御寒的毯子扔掉了,但印章却挂在脖子上,保存得好好的,印章,是红色政权的象征啊!这集中地代表了千万红军指战员的信念和意志。正是这无坚不摧的信念和意志产生的巨大力量,使红军健儿们克服了一切困难,攀登上了胜利的顶峰。
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人民将永久地纪念它。人民纪念长征的目的之一,是现实生活能从中找到激情和动力,使生活更充满活力。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征战士的理想和愿望,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上实现了。在长征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老一辈革命家,又在规划和领导十亿人民进行新的长征——向四化进军的长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的长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长征,不必穿草鞋,不必吃草根树皮,但长征勇士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是进行新长征的动力和榜样。
回忆历史可以得到珍贵的启示。当我们进行今天的宏伟建设时,怎么能够忘记为今天奠基的昨天的征程呢?让我们继续肩负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从过去的长征中找到无穷无尽的力量,更加坚定有力地进行新的长征。
(本文是作者为《特殊连队》写的序,该书由郭晨著,即将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