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亚运村”建设质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25
第5版()
专栏:探讨与研究

“亚运村”建设质疑
为迎接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人们提出了各种建议。
有人认为,由中国主办亚运会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应搞“气派”些。因此要在北京北郊集中兴建“体育村”和新建几个高水平的大型比赛场馆,作为亚运会中心。
这个意见,可行性究竟如何,大可商量。笔者近来有幸接触了亚运会筹建的边缘工作。了解到,在北京市现有的体育设施中,有几处大型比赛场馆的设备、器械和建筑质量,均能满足国际比赛要求,如工人体育场、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但是,它们平时的利用率极低,维护费用很高,以致经济上不能自立。然而,北京现有的中小型比赛练习场馆却严重缺乏,致使广大体育爱好者,尤其是学校中的学生和运动员缺少训练场地。因此,人们听说国家准备拿出多少钱在首都北郊建“亚运村”的消息时,不免担心亚运会后,这些庞大的体育设施会同样遭到“冷落”的命运。
笔者认为,应该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地进行亚运会的准备工作。比如:充分利用北京现有的体育设施,改造利用工人体育场(八万席位)、工人体育馆(一万五千席位)作为亚运会中心。不新建大型比赛场馆,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来兴建利用率高、社会性强、投资回收快、易于管理的中小型场馆。据估算,新建一座拥有十万席位的比赛场需投资一亿余元,而改造工人体育场作为亚运会中心场地,仅需一千万至二千万元。仅此一项节余,就可新建十几个拥有三千至五千席位的中型体育馆。
纵观二十世纪各国体育建设的趋势,这种做法是较为明智的。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和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奥运会,就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 张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