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美的追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30
第8版()
专栏:

美的追求
章永顺
春雨潇潇,犹如珠玑喷洒的玉帘,轻轻地降落在这名闻遐迩的山东平度大泽山一带。雾霭使山影淡淡,虚无缥缈。我坐在车上,欣赏着这氤氲的山光水影,诵读着清代剧作家孔尚任游山时抒写的“蓬山海上来,峰峰气磅礴”的诗句。透过历史烟云,我仿佛看到:风景旖旎的大泽山,使“始皇游而不返”、“武帝过以乐留”、“唐太宗射石出泉”……在狂飚怒卷的抗日战争年代,这里燃烧的火焰又是埋葬侵略者的“石雷之乡”……奔驰的思绪又把我淡入这飘飘洒洒的雨帘……哦,万物在流动,美也在流动着……远远近近,一簇簇红的、绿的、黄的、蓝的花朵般的雨伞在车前晃过。为采访新芽芽似的“春泥诗社”,汽车追踪似地开进崮山乡文化站。
乡文化站屋子里先后走进七八位生气勃勃的男女青年。他们有的是民办教师,有的是高中回乡青年,如今他们都是“春泥诗社”的成员。
诗社发起人、民办教师张文华朗声向我们讲述诗社的成长。去年,她和张素兰两位姑娘敢于从
“封闭型”的农村家庭走出来,要为新生活歌唱。她们捧着自己的诗歌习作来到县文化馆,羞怯怯地静候在门前。县文化馆的人员发现后,热心地对她们进行指点。于是,两颗萌芽的诗心熊熊燃烧起来。她们从县上归来,进行诗歌创作的思想更加充实了。她俩鼓着勇气找到乡党委书记邹书良,提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推动全县诗歌创作”,成立诗社的想法,乡党委审时度势,把这看作是青年人在解放了的土地上思想的腾飞,并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乡党委决定腾出三间办公室给青年们办诗社。1984年,金色的十月,在巍巍大泽山下的下马村小学,“春泥诗社”正式宣告成立。短短月余,他们就写出了上千首诗。邹书良喜不自禁地捧读着青年人的诗行,捡拾着串串珠玑,夜不能寐。他亲自写信给《平度大众》编辑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你们推荐这组诗,这组充满乡土气息的习作出自我乡农村青年创办的‘春泥’诗社的社员们之手……”《平度大众》热情支持这一新鲜事物,发了党委书记的信,并摘选了部分诗作。接着,《大众日报》、《文汇报》、《农民日报》等全国十多家报刊发了创办“春泥诗社”的消息。这信息象翩翩飞舞的彩蝶,象展翅翱翔的金凤,送来了大江南北的祝贺、投稿、希望。来自全国十六个省、市的一千五百多封来信,有的邮自晋冀,有的来自巴蜀,有的寄自江浙,有的发自长白山。一位驻守广西前线的边防战士表示:“要把前线战斗生活写成诗寄来……”我一边听着青年们的讲述,一边追忆着人们的介绍。
这时,乡党委书记邹书良笑吟吟地走了进来:“欢迎你们来指导”。他落座后稍顷便深有感触地说:“如今,春泥诗社引起了那么多男女青年的关注,给我们一个启示,青年们渴求上进,对新生活充满向往。当前,缔造现代文明的浪潮把千千万万青年的心系连。我们一定要深切看到青年们正在中国腾飞的大趋势里崛起。”我在沉思着邹书良这富有哲理的远见卓识。
屋内,男女青年发言更为活跃了。一位青年吟着他才写成的一首诗:“……我把种子播进春的泥土,殷切希冀一棵理想的苗。”一个男青年接上说:“我们不再满足这绿的恬静。社会在前进,我们要开拓、创造、进取……”一个女青年又补充说:“秋天的色彩是美丽的,但它是辛勤劳动换取的,它经受着春天的耕耘,夏日严峻的考验……”此起彼伏的发言激动着一代青年。这是美的探讨,这是美的求索、执着的追求呵,女青年脸上飞红了,男青年脸上跳动着火焰……
我在飞快地记录着、捕捉着……
窗外,飘飘洒洒的春雨,为大地弹拨着一曲曲美好的春的旋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