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后轮驱动”——记启东县渔区水产保鲜加工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10
第2版()
专栏:

“后轮驱动”
——记启东县渔区水产保鲜加工业
本报记者 朱维群 本报通讯员 倪国冲
提起海洋渔业,人们常常想到的是“千帆竞发”的海上捕捞第一线。然而,在今天的江苏启东县渔区,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水产保鲜加工业:大大小小的冷库和水产加工厂环港林立;渔船出港时带的是冒着白气的冰块,进港时一筐筐新鲜鱼货直接送进加工厂;数以千计的渔民变成了加工业工人……。县水产局局长告诉我们:保鲜、加工业的兴起,不仅可以使水产品增值,而且推动了包括捕捞、养殖在内的整个水产业走上高效益、集约化生产,这叫作“后轮驱动”。
启东县东临著名的黄海吕泗渔场,海洋渔业年产量历来占全省20%以上。但是直到四五年前,渔业还基本上只是单纯的捕捞作业。渔民沿袭“一把刀”、“一把盐”式的原始加工办法:渔船出海带盐,随捕随腌,因为加工跟不上,每年臭鱼烂虾占总产量的10%左右。1978年前的六年中,全县四百五十二万担水产品,平均每斤产值只有一角七分。1976年后,秦潭和吕东两个渔业乡首先以集资办法改造了小冷库,当年就各增利十万元。渔民看到了实惠,纷纷下本钱搞加工业的基础建设。四年中他们集资近两千万元,使沿海冷库从四座增加到三十四座,其中乡村办的小冷库就有二十八座,形成日速冻量四百三十吨,制冰量四百吨,冷库贮藏量九千多吨的能力。全县还建成九座水产罐头厂和鱼粉厂,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加工业企业群体。
由于保鲜加工业的发展,鱼一上船就冷藏保鲜、挑选分类,从而大大提高了商品率。目前大宗经济鱼类的95%以上都经过保鲜冷藏或速冻,同过去大批鲜鱼只能加工成咸鱼比较,每年增加商品鱼七万八千担,增收四百六十多万元。年出口量从1980年的一百多吨提高到八百多吨。
加工业还推动了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启东县紫菜养殖面积1978年曾发展到二千多亩,但由于加工靠太阳暴晒,用岸坡作晒场,干紫菜中泥沙杂质多,质量低,以致积压难销,到1982年养殖面积缩减到九百亩。近几年各乡引进国外先进加工烘干机械十四台,又组织科研人员研制了一批适用机械,彻底改变了原始手工操作,使出口一级品率增加到90%以上。目前紫菜养殖面积又扩大到二千二百多亩。
去年启东县水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三千零五十万元,占海洋渔业总产值的71%,实现加工利润约二百七十万元。有80%的渔村实现了捕捞、加工、销售一条龙,展示出按“渔、工、贸”调整渔村产业结构的新前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