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闪光的事业——记中年电池工业专家刘明诚的理想追求和实干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20
第3版()
专栏:

闪光的事业
——记中年电池工业专家刘明诚的理想追求和实干精神
本报记者 段心强
沈阳市照明电器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刘明诚,十多年来,潜心于电池科研,成果累累。他的工作被称为“闪光的事业”。
为摄影记者割“尾巴”
过去,摄影师的背后总是拖着象尾巴一样的电线,如今没有了。割“尾巴”的就是当时在沈阳电池厂工作的刘明诚。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在陪同时看到,与外国记者相比,我们的摄影记者显得有些笨手笨脚。人家记者的新闻灯在身上背着,想到哪里去摄抬脚就走。而我们的新闻灯要用地面电源,电线扯不过去,记者想走也走不动,抢镜头很难。为此,周总理作了“要改善摄影记者装备”的指示。这件事传到沈阳电池厂,很多人听后没有在意,可刘明诚却为自己的电池厂造不出新闻灯电池而感到难过。
他在天津大学电化专业毕业时,曾立志要为改变祖国落后的电池工业贡献青春和力量,可是,毕业都几年啦,沈阳电池厂生产的还是几十年一贯制的手电池。他恨那个七斗八斗的年代,把大家斗得失去理想,失去事业,变得麻木了。他要振奋精神,开展新闻灯电池研制工作,重新为理想奋斗。一些人劝他:“算了,现在吹哨子的人太多,谁进球吹谁犯规。而且你又是个老九”。刘明诚一听就来气:“老九怎么啦……”刘明诚话到嘴边又收住了。他压住心头怒火,拂袖而去。他坚信:讨嫌知识分子的是个别人,需要知识分子的是党和人民。他决心从自己做起,从制造新闻灯电池开始,把理想渗透到本职工作中去。
可那时不比现在,许多普普通通的样品和资料都是“禁区”。这给刘明诚带来许多困难。没有“他山之石”,只能从“洼地”里一步步“从头越”,边学习,边设计。夜以继日地钻研,一次接一次地试验,说他“唯生产力论典型”也好,说他“修正主义苗子”也罢,全当耳旁风。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斗,他终于研制成功了大功率新闻灯电池,填补了国内空白,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攀登中实现新的追求
“他能研制成功吗?”当航天工业部把热电池的生产任务交给刘明诚时,许多同志划的都是问号。一个熟人劝老刘:“这活儿可比新闻灯电池复杂得多,还是慎重些好。”
“这我清楚。”刘明诚自信地说,“人嘛,生来就得攀登,在攀登中实现自己的追求。正因为热电池复杂,国防建设需要它,我才乐于接受这个任务。”
“干!”刘明诚就有这么一股子一往无前的劲儿。他根据要求,先搞设计。有一次停电,他点上蜡烛。为了不影响一家人睡觉,他用一个小板凳遮住光,独自在烛光下阅读外文资料,还不时地写、画……“呵,着火了!”爱人惊叫起来。老刘当她在说梦话,“不对,有烧东西的味。”这时,刘明诚才发现,小板凳被烤焦了……经过一百多个白天黑夜的研究,第一张图纸拿出来了。经过多方求教,多次修改,又拿出第二张、第三张……
原材料在沈阳配不齐,他们便去全国找。在四川得到了云母,在杭州得到了石棉,在北京得到了钙薄,在新疆……
别看这种热电池只有茶杯大小,一斤多重,试制却要冒很大风险!热电池有二百多个零件,一触发,瞬时产生五百度高温。一百多个大气压,弄不好还会爆炸。有危险,他们就在厂门外的空地上垒起十几平方米的小屋试制起来。一天,两个同志正制造热电池零件,“呼拉”一下着火了。刘明诚冒着危险带领大家救火。火很快被扑灭了,但厂里却煽起一股冷风,一些人嘁嘁喳喳,散布出许多闲言碎语。什么“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什么“热电池搞出来,要等太阳从西边出来”等等,刘明诚只当耳旁风,鼓励大家说:“别管它,咱们干咱们的!”研制组的人齐心协力,憋着劲干得很热火。
经过一千五百多个昼夜的奋战,热电池研制成功了,填补了我国电池工业的另一项空白。
“人的灵魂不是商品”
刘明诚常说:“我们科技人员应当把自己的技术成果当商品,但不能把自己商品化,灵魂不是商品,不能钻头觅缝一心为自己弄钱。”他注意选择最大限度施展技术特长的突破口,并千方百计让技术转化成商品,而他自己决不把技术当成谋私的资本。
亲朋好友劝他到大学任教,他坚决拒绝:“我是学电化专业的,工作需要,还是和电池打交道好。”市里一些领导动员他去市总工会当副主席,他坚决推让:“搞电池,我是内行;当官,我是外行,就别让我去当外行了。”他一直在探索电池发展的道路上前进着,不断为市场提供社会需要的新产品,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也给职工带来许多福利。可他自己,1977年调资,他没要;1980年调资,又没要。他调到照明电器工业公司后,厂长要给他一部分奖金,他也不要。他上有老,下有小,两口子工资不高,不断发生“经济危机”,可是他常说:“我是党员,应该后天下之富而富,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技术高明,有的企业想以重金把他“挖”走,可他毫不动摇。他作为照明电器工业公司的总工程师,经常到下属厂进行技术指导,还和职工一起实干,工厂增加了收入,给他“红包”,都被他拒绝了。他说:“公司为工厂服务是份内的事,怎能拿人家红包?我们干事要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