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李士荣的托儿互助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6-02
第3版()
专栏:

  李士荣的托儿互助组
文英
河北省易县城北的小山庄白马村,有一个小小的农民托儿所。里面有属于四个家庭的九个孩子。孩子们由一个妈妈看管,腾出了三个妈妈下地作活。托儿所已经组织起来整整两年了。由于孩子的关系,这四家的大人们也结成了生产互助组。
这个托儿所是该村妇联会副主任李士荣发起组织的。在前年春旱的时候,政府号召拨工互助,抗旱点种棉花。村子里大部分青壮年男女都参加了拨工互助组。李士荣因为拉扯着三个孩子,劳动虽好,人们却不愿意跟她搭帮作活。她又不愿意把二十四亩地的活都推给孩子的爹去做,夏天带着孩子下地,把孩子晒的像烧焦了的胡雀儿,黑黄黑黄的,她看着也难受。
李士荣下决心解决下地带孩子的困难。她跑到近邻薛子清、杜兴荣、赵玉芝家里去,和她们商量:“咱们孩子多的伙着闹吧!”薛大嫂、杜大嫂、赵大嫂的光景都和她不相上下。过去赵大嫂的孩子跟着下地受热生了病,累的大人陪着孩子在家里呆了两个月。薛大嫂的孩子拉稀屎拉了三个半月,瘦的像猴子一样。他们听了李士荣的话,都很欢喜,便公推薛大嫂在家里看孩子,因为薛大嫂年岁大,脚小,下地不方便;此外,她的脾气好,看孩子又有经验。薛大嫂家里的针线活,地里的庄稼活,由大伙帮她作。他们又拟出了不许孩子们喝冷水或乱吃东西,不叫孩子们受凉等简单的规则。三个吃奶的孩子由薛大嫂贴一点奶;叫大点的孩子领小点的孩子玩。这样就使三个妈妈都下了地。地里一下子添了三个女帮手,庄稼活就好作多了。前年、去年的下种、锄地、收割,都松快地完成了。孩子们在两个夏天里,身体都很好,只有一个拉了两天稀屎。
在农忙时,她们除带孩子、干活互助以外,做午饭也是互助的。在她们下地前,都把做午饭的米交给薛大嫂。薛大嫂一面看着孩子,一面就把四家的饭一齐作出了。李士荣说:“薛大嫂是我们的孩子头,又是我们的灶君头。”
去秋,易县遭受严重雹灾。白马村的收成很不好。秋后,她们四家伙买了一架轧面机,互助轧挂面,三个女人在家里轧,四个男人出去卖。这样干了一冬,比一个大秋收的不少。今年春天,她们又凑了十五斤十两棉花伙纺线,换成了九个半布。四家十七口人,每人能作一身新单衣。
今春天旱,因为有了三个女帮手,四家没费大事就点种了二十六亩棉花。
孩子们在集体看管教育后,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譬如薛大嫂拿出一个饼子来给孩子吃,孩子们就自动分着吃,争、抢、打骂的现象也很少了。
在李士荣托儿互助组的影响下,白马村又出现了一个杨秀珍托儿互助组。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