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阅读
  • 0回复

“双子星座”——记著名教育家、科学家史绍熙和史绍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12-01
第5版()
专栏:

“双子星座”
  ——记著名教育家、科学家史绍熙和史绍熙
  本报记者 金凤
面包车平稳地从常州市开出,直向风景秀丽的宜兴县驰去。车中坐着两位年过六旬的学者。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的名字也相同。哥哥史绍熙是常州中学校长、著名的中等教育专家。弟弟史绍熙是天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的工程热物理学家和燃烧学家。他们有着同样正直、严谨的品格,同样高尚、纯洁的情操,同样无私地把自己的一生忠诚奉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
两个史绍熙
面包车离开宜兴县城,又向离城五十里的义庄驶去。
“绍熙回来啦,绍华回来啦”,他们的弟弟史绍清和乡亲们热情地在村口等待着。
弟弟史绍熙原名史绍华。他为何也叫史绍熙呢?这是农村一个清寒家庭辛苦培育人才的辛酸遭遇。
一对双生子出生不到一个月,母亲不幸病故。父亲游手好闲,他们是由慈祥的祖父母培养大的。绍熙、绍华聪颖好学,小学头两名都让他俩包了。只是家中经济困难,高小毕业,祖父再也不能供应他们上中学了。小学校长和邻村一名秀才再三给祖父讲,不能让这样聪明的孩子失学。祖父勉强答应送双生子中的一个上中学。懂事的小哥哥让弟弟去考中学,自己到溧阳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绍华毫不费劲地考上宜兴中学。热心的小学校长又让他报考江苏省有名的无锡中学。只是,报考必需的小学文凭被扣在宜兴中学。哥哥一心成全弟弟,又让他用自己的文凭报考无锡中学。绍华考取了,从此改名史绍熙。
哥哥在溧阳当学徒,成天扫地、上门板、送货、当杂差。他多么想读书呀!寒假时,穿着中学生制服的弟弟来看哥哥,哥哥流泪了。弟弟摇着船接哥哥回家,哭着央求祖父,让哥哥一起上学。小学校长和那位秀才又一再说情,祖父咬咬牙同意了。第二年,哥哥史绍熙也上了宜兴中学。
两个史绍熙的名字从此用下来了。弟弟也想把名字改回来。只是改名要报省教育厅,学校嫌麻烦不给办。那就只有把麻烦留给他俩了。
1937年,弟弟史绍熙已是北洋大学机械系二年级学生,哥哥史绍熙也是交通大学土木系一年级学生。暑假回家,抗战爆发,爱国心重的两兄弟和一些回乡知识青年组织了抗日宣传队。到了安徽省宣城县青弋江镇,国民党有意找他们麻烦。看到他俩相貌相同,姓名也相同,硬说他们是新四军,把他们拘留了。幸好有位宜兴同乡当宣城县法院院长,把他们保释出来了。
勤奋读书,立志以自己的知识才能献给灾难深重的祖国,是两个史绍熙的共同志向。
他们面貌相同,也闹了不少有趣的误会。
1951年夏天。弟弟史绍熙刚从英国回国,赶到常州来看哥哥。他穿着一身蓝布制服,和当时已担任常州中学校长的哥哥长得一模一样。一进常州中学,一群学生热情地迎上来,连声喊着“史校长”,把他送进校长室。不料,校长室中坐着另一位史校长,同学们又惊又喜。他们弟兄俩也高兴得大笑起来。
1960年。哥哥史绍熙和弟弟史绍熙同时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哥哥史绍熙被选入大会主席团。有趣的是,河北省和江苏省的代表都认定主席团的史绍熙是自己省的,连记者也弄错了,赶着去采访天津大学的史绍熙。后来才知道有两位史绍熙,还是孪生兄弟。文汇报记者赶写了一篇大会花絮。
1982年。常州中学校长史绍熙去天津探望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来到校长室,弟弟到系里去了。他刚坐下,一位秘书走进来,捧着一叠文件,恭恭敬敬地“请史校长批”。他不禁笑了,站起来说:“你弄错了,我是常州中学的史绍熙。”
世界上同名同姓的不少,双生兄弟也很多。难得的是这一对同名同姓的孪生兄弟,同样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科学事业,以毕生的精力为祖国作出卓越的贡献。
人生的重要抉择
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时刻:对于工作、职业、事业的选择,往往决定他的生活道路。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又最足以显示他的情操和精神境界。
两个史绍熙的一生中,都有过这样重要的选择。
1945年,弟弟史绍熙在四川重庆考取了公费留学,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49年,他获得工科博士学位,应聘在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任研究员,已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
这时,五星红旗已在天安门上空升起。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在他面前,有几条路或几种机会供他选择。
第一条路是留在英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威尔士大学非常器重史绍熙博士的才能,系主任请他加入英国籍,提出丰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研究条件。他摇摇头,断然拒绝了。
第二条路也许更有吸引力。曼彻斯特大学一位教授来信,介绍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当教授,条件比英国更优厚。他回信给那位教授,婉言谢绝了。
第三条路对他来说更艰难些。他去英国前,已经和一位温柔可爱的姑娘订婚。不幸,她的一个哥哥是国民党军医,解放前夕把她带到台湾去了。姑娘当然希望他能去台湾。但是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他早已深恶痛绝。他还能把自己的一生送到孤岛上去吗?他写信给姑娘,让她到香港去等他。
第四条路,是回到解放了的新中国,回到他出生的故土。哥哥早已写信给他,劝他回来。哥哥在信中告诉他新中国的许多新景象,但是中国依然落后、贫穷,迫切需要发展科学、教育的建设人才。
他毅然决定回国。
1951年2月,史绍熙博士到了香港。他在这里等待未婚妻来香港和他一起回国。他想得太天真了。他从香港寄到台湾的信受到检查。他再也收不到姑娘的回信。
他在香港痛苦地等了三个月。两种爱在他心中剧烈地煎熬着。哥哥又给他去信。强烈的爱国情操使他义无反顾,终于回到梦魂中也在思念的祖国。当年应聘到天津大学当教授。他创办了内燃机专业和内燃机研究所,担任了所长和机械系主任。他重新建立了一个美满的家庭。爱人是天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既能干又贤惠。他的人生抉择是完全正确的。
哥哥史绍熙面临的是另一种选择,是对于世俗的名利、地位的挑战。他在苏州工专念过三年土木专业,又在上海交大土木系毕业。他热爱土木专业,一心想当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旧中国百业凋敝,他只得勉强以教书糊口。解放了,许多老同学在工程技术界工作,纷纷写信给他,劝他归队。政府也动员学技术的人才归队。他动心了。但是,江苏省教育厅和常州市委坚决不放。他这个人是用不着多做思想工作的。组织上不同意,他留在常州中学了。他想,当个培养人才的工程师,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祖国需要的。他对教育事业发生了感情。他非常爱学生。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批批地输送到祖国建设的各种岗位上,他感到是人生的最大乐趣。
他留在常州中学当校长,一留就是四十年。他的许多同学早已是国内著名的高级工程师和专家,常州中学不少老教师也输送到好几所大学当了教授或系主任。他依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校长。在一些看重名利、地位的人看来,这岂不是太傻了吗?然而,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大多具有这种执著的“傻子”精神。
粉碎“四人帮”后,江苏省教育厅决定调史绍熙到江苏教育学院当院长。常州市委两位书记赶到南京,向省委第一书记许家屯要求,希望史绍熙仍回常州中学当校长。
史绍熙面临又一次抉择。很多关心他的老同志劝他:“你当然到南京去!你的才能,你的资历,早就应当到高等院校工作了。‘文革’中常州中学搞得一塌糊涂,这个烂摊子你收拾不了,不如开创一番新事业”!
史绍熙怎么想?在全市批判教育界“两个估计”的大会上,当报到常州中学老校长史绍熙发言时,全场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的讲话多次被淹没在掌声中。会后,许多人围着他说:“老校长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不少校友包括远在国外进修的校友都来信,希望老校长仍回常州中学。他不能辜负常州人民和那么多学生的心意呀!
他决定了。1978年,年过花甲的史绍熙又回到常州中学当校长。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选择:不当社会地位高得多的高等院校校长,依然当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校长。
最高原则
忠诚地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是两个史绍熙的人生准则。三十多年,两个史绍熙在各自的岗位上忘我地工作着。
早晨四点半钟。早在学生时代有着早读习惯的天津大学教授史绍熙已经伏案工作。他讲授《内燃机构造及计算》、《柴油机原理及设计》、《自由活塞式发动机》等内燃机专业课程,也讲授《热工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等工程热物理课程。他的讲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甚至崇拜。他的许多专著被定为高等学校教材。他的学生中,不少人已成为内燃机专家。
早晨四点半钟,同样有着早读习惯的常州中学校长史绍熙也已伏案工作。六点钟,他来到学校操场,和学生一起早跑,又到食堂看学生的伙食。八点钟,他到教室听教师讲课。每星期他至少听六节课,几十年从不间断。课后又到学生中去,收集学生对于各门课程教学的意见。他大量掌握教学的第一手材料,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有力地指导和改进各门学科包括体育课的教学工作。
华灯初上,天津大学的史绍熙又在伏案工作,钻研最新的科学资料,思考和写作新的科研论文。1956年,他发表了《周期性粘性流动的理论分析》,求得脉动式层流运动在圆管截面上的速度分布方程及决定速度分布状态的频率影响无因次式。1962年,他发明的柴油机复合式燃烧系统应用于X105系列柴油机,升功率提高20%,燃油消耗率降低20%,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燃料,是六十年代国家科委一百项重大科研成果之一。
华灯初上,常州中学的史绍熙来到教师宿舍,和教师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夜深了,他又转到学生宿舍。有的学生从双层床的上铺跌下来了,他立即让校工给双层床做了栏杆。有的学生被子单薄,他给发补助金添置棉被。他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他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他在学校中开设了选修课,组织了许多课外活动小组。1964年,1965年,常州中学都取得江苏省高考第一的好成绩。“文革”前十七年,常州中学培养了近六千名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他的许多学生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
1956年,天津大学的史绍熙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常州中学的史绍熙同样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们灼热的爱国主义情操,升华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理想附丽于事业,使他们的事业更加发出照人的光采。事业插上伟大理想的翅膀,虽经颠簸挫折而终能展翅高飞。
1960年,两个史绍熙同时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
史无前例的“文革”中,两个史绍熙双双被关进牛棚。他们的“罪状”也相同,都是“走资派”和“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天津大学的史绍熙还被加上一顶“特务”的帽子。
“你老实交待,为什么从英国回来?回来时带了什么任务?”“造反派”怒吼着。
“我为什么不能从英国回来?中国人难道不应当回中国来为中国服务?我是自愿回来的,我哥哥也写信让我回来。回来时带了为祖国服务的任务!”史绍熙教授理直气壮地反驳,还取出珍藏在箱底哥哥动员他回国的那些信件。“造反派”一时语塞,随即大吼一声:“你哥哥和你是一丘之貉。他已经畏罪自杀了!”
弟弟史绍熙听了大吃一惊。他热爱的哥哥会自杀吗?他不相信。他和哥哥从小相依为命,他深知哥哥有着坚强的性格。聪明的他,判断是“造反派”故意制造谣言,企图引诱他自杀,他不上这个圈套。他要顶住。顶住就是胜利!
在常州,“造反派”也在向另一个史绍熙怒吼:
“你老实交待,为什么写信让你弟弟回来?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我的目的正大光明,动员弟弟回国参加建设是出于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哥哥史绍熙也理直气壮地反驳。“呸,你弟弟是个大特务,他已畏罪自杀了!”两地“造反派”异曲同工,不约而同地向他们进行谣言攻势。
哥哥史绍熙听了也大吃一惊。他热爱的弟弟会自杀吗?不,他相信弟弟的纯洁和坚强。也许,双生的兄弟“心有灵犀一点通”,哥哥也怀疑“造反派”有意造谣,企图引诱他绝望而自杀,再加上一顶“死不改悔”的帽子。他要顶住,顶住就是胜利!
在牛棚中,天津大学的史绍熙望着南边的天空,默默祝愿哥哥能经住屈辱和痛苦,活下来就是胜利!
在常州,“造反派”残酷地逼着老校长史绍熙每天爬着进出校门。匍伏在地的史绍熙望着北方的天空,默默祝愿弟弟能经受住痛苦和屈辱,活下来就是胜利!
涸辙之鲋还能相濡以沫,这一对同在患难中的双生兄弟,此时只能默默地用心灵来相互祝愿了。
他们如凤凰涅槃,双双从火中飞出了。
1978年,天津大学的史绍熙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到了北京。他参加了邓小平同志召开的科学家、教育家座谈会。小平同志明确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会上还决定立即恢复大学招生。他高兴极了,写信告诉哥哥,中国有希望了。
他担任了天津大学校长,创建了工程热物理系,恢复了内燃机研究所,又建立了热能研究所。天津大学前身是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大学。他当校长后,对大学的教育改革有许多新设想。他不主张办单科性工科大学,他认为应当办成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在他主持下,天津大学设立了理学院和管理学院。北洋大学原有法科,他雄心勃勃,很想再建立文法学院,可惜难以招聘到合格的教师。
他真正开足马力工作了。他担负着繁重的教育行政工作和社会学术工作。但他还抽出一半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他的一只眼睛已患青光眼,只有一只眼睛能工作。他还是每天四点半钟起床,用放大镜看科研资料和写作,不断拿出新的科研成果。
1980年,在加拿大举行的第十九届国际燃烧学会上,他宣读的《直接喷射式柴油机燃烧室中空气运动的研究》论文中,发展了热混合理论,奠定了周边混合气形成和燃烧的原理,受到到会一千多名学者的好评。1983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内燃机学会上,他宣读的论文《甲醇作为柴油机代用燃料的研究》,也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甲醇可以从煤和煤的废料中提取,我国煤的蕴藏量很丰富。史绍熙教授的这一科研成果,将对缓和我国紧张的能源起到重大作用。
常州中学校长史绍熙这几年也在辛苦地工作着。常州中学“文革”中被严重破坏,成绩降到水平线以下。他曾亲自测试初中三年级学生,让他们填写中国地图。有的学生竟把北京填到四川去了,上海填到西藏去了。他真感到痛心啊。他还是以身作则,清早到学校大操场上,和学生一起跑步,晚上熄灯后才回家。他请回“文革”中下放的老教师,调整了教师队伍,改变了就近入学的招生办法。常州中学的教育质量稳步上升。他又总结多年的教育经验,出版了《史绍熙教育文集》。他也担负着繁重的社会学术工作。他是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学校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等等。这几年,他还应邀到外地作过多次学术报告。正如陆定一同志早在1959年对他的评价:史绍熙同志是我国的中等教育专家。
两个史绍熙,宛如灿烂星海中明亮的双子星座,南北辉映,在壮丽的四化建设中闪烁着夺目的光辉!(附图片)
  左为哥哥史绍熙,右为弟弟史绍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