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金山岭长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01
第4版()
专栏:

  金山岭长城
  郭秋良
长城上的名关要隘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嘉峪关……早已名播海内外,也许有人不只一次地登临了。可是,你曾登过金山岭长城吗?
金山岭长城位于燕山深处,东望可见燕山主峰雾灵山,西接塞北重镇古北口,南拥密云水库,夜登“望京楼”可遥望北京万家灯火。北面则连接承德避署山庄和木兰围场。在这里,看蜿蜒长城如巨龙腾游于北国蓝天之外,极为雄伟壮观。
金山岭长城是万里长城整体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又是不同于万里长城任何部分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奇迹。
金山岭长城初为明洪武年间大将军徐达所筑。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穆宗调抗倭名将戚继光为蓟镇总兵官,谭纶为蓟辽总督,命他们防守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今昌平西)的漫长防线。戚继光鉴于“先年边城低薄倾圮,间有砖石小台,与墙各峙,势不相救。军士暴立,暑雨霜雪之下无所藉庇。军火器具如临时起发,则运送不前。如收贮墙上,则无可藏处……敌势众大,乘高四射,守卒难立。一堵攻溃,相望奔走,大势突入,莫之能御”的严重情况,加高加固了原有的城墙,并在主墙以外又用山石筑外墙一道,以为第一道防线。主墙之上,增设敌楼。敌楼两侧,构筑多道“障墙”,形成步步为营的格局。将秦汉以来的长城建筑推进到了新阶段。
金山岭长城的敌楼建筑是别出心裁的。根据地形和功用的不同,在三十余公里的防线上,建敌楼一百余座。有的呈方形,有的呈扁形,有的为砖结构单或双层拱楼,有的为木结构双层楼。有三眼敌楼,四眼敌楼,五眼敌楼,六眼敌楼。有库房楼,铺房楼……使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尤为巧妙的是,敌楼内部呈空心,史籍上称为“空心台”。这种上下两层的空心台,上层为士卒放哨的小铺房,下层为戍守的堡垒,十个券门,六条通道。不仅支撑了建筑的顶部,而且保证了运兵的自如。敌楼上下两层之间的联系则靠楼梯。有的敌楼不设楼梯,而在下层顶部开一天窗,缘绳上下。有的敌楼正门不对墙上通道,而在敌楼内侧墙下,需通过敌楼下面仅容一人行走的山路,再绕过障墙方可进入,其战备观念之强,可谓至矣尽矣。
走进这一座座古老的敌楼,我为它那富有变化的布局和丰富多采的装饰感到惊讶和喜悦。敌楼内部有单室、双室,其形状有的呈田字、日字型,有的呈川字、回字型。其顶部则有平顶、穹隆顶、八角藻井顶、四角钻天顶。就连门窗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雕花花岗岩和大理石筑成,既坚固耐久,又富有民族特色。建筑艺术如此精美,固然反映了明代筑城匠役高超的技艺,不是也同时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筑城组织者戚继光长期戍守塞上的决心吗!
明嘉靖年间,俺答率军绕道黄榆沟突入长城,从背面袭击古北口驻守明军,导致以后的南扰通州、北京。这一严重教训,使戚继光认识到仅仅防备正面敌军是不够的,必须同时估计到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所以他命将金山岭长城两面都筑垛口,都可以施放滚木雷石,使长城里外均成为可攻可守的坚强堡垒。戚继光的努力是收到了成效的,《守山阁丛书》里便记载着在他任总兵期间,蓟镇延袤曲折长达二千余里的长城线上“数年无虞”的事实。
但,尽管如此,明军最终亦未能防止清军的入关。
近读清史,发现康熙关于长城的观点,便与明代不同。他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多世纪,始终未修长城。
长城,作为古代的军事设施,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并没有失去生命力。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它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居庸关的八达岭长城每天都接待难以数计的中外游客,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谊的发展自不待言了。最近,有识之士又提出了开发和利用金山岭长城的建议。主张将金山岭长城城墙、敌楼、烽火台等一整套军事防御体系加以维修,恢复其历史本来面貌,使之成为不同于山海关、八达岭、嘉峪关等地的长城游览点,向国内外游人开放,发展区域旅游和线路旅游。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成为我国丰富多采的旅游事业中的一朵奇异的鲜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