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阅读
  • 0回复

把生意做到海外去——经济特区要发展外向型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01
第1版()
专栏:

  把生意做到海外去
  ——经济特区要发展外向型经济
  本报评论员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正在中华大地崛起。短短六年,昔日的荒滩小镇和封闭型城市,雄姿英发,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不仅对我国的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起着积极影响,而且成为我国坚定不移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标志。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经济特区的六年,是奠基的六年,创业的六年,探路的六年。经济特区决定兴办之初,本报曾发表评论《在特字上做好文章》。六年的实践,看来“文章”的主题已经提炼出来,这就是经济特区应该朝着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当然,“文章”刚刚破题,还要继续很好做下去。
“为什么一定要搞外向型,搞内向型不可以吗?”我们说,不可以。我国所以要划出几块地方办经济特区,就是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开拓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新的经济体制,真正发挥四个“窗口”(技术、知识、管理、对外政策)和对内对外两个“扇面”辐射的枢纽作用。这种经济体制与国际市场息息相通,能有效地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与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生产按国际市场需求安排,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的。特区之特,不仅仅特在享有特殊政策,更要特在具有更大的出口创汇能力,把生意做到海外去,在开拓国际市场,多出口、多创汇等方面当好探路的先行官。只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区才有生命力。如搞内向型经济,何必设特区呢?积六年之经验教训,主题歌已经形成,思想应该统一了。
“为什么要以工业为主?”强调工业为主并不是不要发展商业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后者是创造特区良好投资环境所必需的,但其规模和发展速度要与实际需要,客流量大小,资金、电力、交通等的承受力相适应。从总体上讲,外向型的先进的有竞争能力的工业,是特区经济的基础。特区的工业产品源源进入国际市场,特区才能有稳定的外汇和财政收入。经济特区要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工业、商业、旅游、金融以及其他各业协调发展,互为促进。
建立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不能一蹴而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其艰巨复杂程度比起特区的初创阶段,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没有过硬的本领、过硬的产品,灵通的信息网、发达的销售网、维修网,难以出奇制胜。特区工业要以发展中小型为主,突出“精、小、轻、新”四个字,船小好掉头,方能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快,批量小,交货及时的要求。特区的出口产品要在优质、高档、缺门上多下功夫。
强调特区产品以外销为主,并不意味着特区产品一律不能在国内市场销售,凡国内需要进口而特区同类产品完全可以代替的,就要首先买国内生产的“洋货”,这和外销为主并不矛盾,也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有关政策要给以支持和鼓励。
外向内联,相辅相成。外向要有强大的内联作后盾。特区服务全国,全国支援特区。现在特区正与中央有关工业部门、科研单位、内地企业采取中中联营,中外三方以至多方联营的办法,生产具有国际水平、创汇力强的产品,壮大特区经济,同时把引进的先进东西转移至内地,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内地的一些半成品、初级产品经过特区精加工、深加工,梳妆打扮,增值出口,既为国家多创汇,又为国家多争光,这是值得发扬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兴办经济特区,经过六年探索,我们初步认识并掌握了带规律性的东西,干部增长了才干,这是极可宝贵的。方向已经明确,道路正在开拓,经济特区将以更加稳健的步伐,朝着“七五”新的目标更上一层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