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常山微生物厂以科研为重心带动全县食用菌生产 产品扩向农村 技术授给农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8
第3版()
专栏:

常山微生物厂以科研为重心带动全县食用菌生产
产品扩向农村 技术授给农民
本报讯 浙江省常山县微生物厂以科研为重心,把引进、选育的猴头菇、金针菇、草菇等食用菌良种及栽培加工技术传授给农民,扶助八家乡镇企业和七百二十六户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1982年,常山县微生物厂已经能年产猴头菇三万斤。然而,科研、生产和加工俱全的多头经营,限制了该厂的活力。为了促进生产发展,较快地形成年产百万斤食用菌的生产能力,该厂把自己研究的栽培食用菌成果扩散到农村,以腾出力量加强科研和菌类加工。1983年,厂领导到农村调查研究,当即同二十五个种菇试点户签订了培训种植技术、产品包销的合同。第二年,种植食用菌的“火种”播向全县二十多个乡。几年来,该厂为农民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二十七期,发展种菇专业户七百二十六家,全县掀起了“种菇热”。1985年,该县食用菌产量突破百万斤大关,三年共为社会创造财富四百七十多万元,不仅解决了二千多名剩余劳力的出路,而且使农民收入增加二百多万元。
随着食用菌生产的发展,该厂在联合互利的原则下,又把大部分加工业务扩散到八家乡镇企业。城关榨菜厂曾因产品滞销濒临倒闭。去年初,微生物厂主动上门,让他们加工猴头菇,还帮助解决了设备、技术、销路等方面的困难,使这个厂当年扭亏为盈,获利十二万元。去年,这八家乡镇厂仅加工食用菌的产值就达二百三十多万元。
生产环节放到农村后,常山微生物厂专门成立了微生物研究所,腾出主要力量搞新品种开发和新技术的推广。他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推广了金针菇、草菇等第二代、第三代食用菌新品种,生产了猴头干、猴头酒、猴头蜜饯、宫廷名菜、金针菇罐头、草菇罐头等十二种食用菌系列产品。微生物厂也通过科研得到迅猛发展,年利润由1982年的一万五千元增加到1985年的三十五万二千元,四年翻了四番多,跨入该县三大企业之行列。
(周少华 方华建 徐国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