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赣西农村“迷人的乐队”——江西文化建设见闻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01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赣西农村“迷人的乐队”
——江西文化建设见闻之三
本报记者 缪俊杰 李彤
到南昌以后,就听说萍乡市的农民铜管乐队在全省农民戏剧节上声威大震。因为刚看过影片《迷人的乐队》,所以这支诞生在赣西革命老区的“迷人的乐队”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于是,我们从宜春驱车来到了萍乡市,果然大开眼界。真没想到,这里的农民铜管乐队阵容之强大,会超过已经上了电影的北方农民兄弟。萍乡市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现在,萍乡市拥有三十三支农民铜管乐队,乐手近五百名,其中,与湖南毗邻的湘东区就占了二十七支,乐手三百五十余人。去年7月1日,全市农民铜管乐队齐集会演,四百多支号角合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雄壮的场面,使群众为之振奋!
第一支农民铜管乐队产生于僻处深山的东桥乡五峰村。这里原属革命老区。过去,老表们这样形容文化生活的贫乏:“只有死了人才能听到锣鼓声。”1982年秋,高中毕业回乡的青年汤贵成从报纸上看到湖南某县出现了农民铜管乐队,和村里几个青年一合计,就跑到长沙买回了小号、长号、圆号,练了起来。市群艺馆的音乐干部小袁三次进山,辅导了两个月,他们便能吹奏一些曲子了。1983年,这支乐队在湘东区文化工作会议上亮相,引来各乡农民群起效法。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乐队中,演奏水平较高而后来居上的是湘东区道田村和下埠乡瓷厂等几支铜管乐队。
我们在市里听过情况介绍,随即冒雨赶到道田村。车到村口远远就听到《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悠扬旋律。走进村俱乐部大院,只见身着银灰色西装的农民乐手们队列整齐,手持锃明耀眼的乐器,好一派动人景象。他们先后高奏了《社会主义好》、《海军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青春的旋律》等乐曲。身兼乐队队长的党总支书记吴光明同志介绍说:1980年以前,村里每人每年平均收入在二百元以下,后来村里办起了两个水泥厂,去年人平均收入达到六百元左右。他们在1984年冬天组建乐队时,社员自筹二千多元,村里补助四千多元购置乐器,又训练了半年。有一个青年要求参加,村里认为他演奏水平不合格,他恳求说:“让我参加吧,参加了乐队就是有了一个集体呀!”一年来,他们每月有两三次较大的活动,为节日、选举和会议助兴。“五四”青年节时,与歌舞等文艺形式结合起来,还为学校的歌咏比赛伴奏。他们也为农民家庭的婚嫁喜事服务,本村的分文不取,外村来请则少量收费。
农民乐手们充满了自豪感。他们自己创作了《道田村歌》:“狮形山下绿水畔,是我可爱的家乡,五里河堤和风暖,肥田沃土滚金浪,村民们勤劳勇敢有智慧,装点家园不惜洒汗,努力吧,奋斗吧,携手干,要叫我道田繁荣兴旺!”唱出了他们的喜悦和追求。这首村歌,成了鼓舞他们前进的力量。
他们对乐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开始感到铜管乐“太硬梆”,不丰富,准备增加小提琴等弦乐器。他们不仅喜爱音乐,今年还准备拿出七千元钱办农民运动会呢!
下埠乡瓷厂乐队的水平与道田村旗鼓相当。这个队由副厂长李友明兼任队长,在工余排练演出。在一个乡的文化站成立时,他们曾与湖南醴陵的一支农民乐队对台演奏,展开了友好而激烈的竞争。
萍乡市文化工作的成绩当然不只农民铜管乐队一端。他们的戏剧、电影和农民画创作的成果都很可观。该市作者编剧的电影《月光下的小屋》在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奖。农民画也曾在全国获奖并出国展出。有的自编剧目,演出盛况经久不衰。一批群众文化馆、站活跃在各个乡镇,高坑区文化中心站以文补文,改进了设施,各种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开展得生气勃勃。我们看到,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萍乡,文化工作已经摆开了整齐的阵容,迈开了扎实的步伐。(附图片)
萍乡市道田村农民铜管乐队在演奏
本报记者 李彤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