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罗玉君的“千信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3
第8版()
专栏:文坛风景线

罗玉君的“千信册”
张又君
读《红与黑》,想起女翻译家罗玉君。
她是八十岁的老人了,身体不好,但是每天还在译书,译法国作家柏乐尔的童话,乔治·桑的小说,计划完成一套《乔治·桑选集》。罗玉君不停地译书,在外国文学介绍领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她住在沪西一座花园式房屋的二层楼上,和老伴李珩在一起。李珩是天文学家,也爱好文学,同是四川人,乡音不改。他俩曾经是师生,那是在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又是同学,那是在法国巴黎大学。后来,在巴黎结婚,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罗玉君的照相簿上,贴着她和李珩的合影,在巴黎大学的庭院里,那时她多么年轻。尽管她一心扑在文学专业上,却也有爱情,有思念,有追求。这些,都给老年时留下美好的记忆。
然而,也有一件使她惆怅的事情。
在法国,李珩对她萌发爱情的时候,他考取了公费生,到里昂上学去了。罗玉君收到他寄自里昂的第一封信,就读到这样的表白:“等我给你写满一千封信,我就向你求婚!”既大胆、又自信,震动了少女的心。
罗玉君是走读生,住在修道院,因为那里的环境宜于潜心攻读。每天一早,嬷嬷从门缝给她塞进一封信,不用说是李珩寄来的;天天读这位未来天文学家的信,成了三年中罗玉君的一桩重要的生活内容。当然,她有时也得回信。
写满一千封信以后,他们果然成了伉俪。罗玉君把珍藏的信装订成册,无论是在异国他乡,还是回到祖国;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的流离中,还是在解放后的动荡里,她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谁能料到,十年浩劫,罗玉君珍藏的“千信册”在劫难逃,化成灰烬了!
所幸科坛文苑,两位老人健在,至今融洽地生活在一起;罗玉君在近年中又出版了几本译作,晚岁黄花,分外芳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