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小联合 大效益——杭州市四个部门设计室实行横向联合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4
第3版()
专栏:

小联合 大效益
——杭州市四个部门设计室实行横向联合以后
本报记者 王学孝
说它小,是因为这个由杭州市四个工业局(公司)所属四个设计室组成的工业建筑设计联合公司,总共不足百人,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占一半,除少量管理人员,其余大半也是技术员和大专毕业生。说它大,是他们联合起来以后,知识技术潜力得以开发,经过一年苦战,创产值六十万元,获利润二十八万元,比联合前四家的总产值和利润分别增长一倍多和七倍多。至于因加快设计速度,促进经济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无法用数字统计了。
目前,一个投资一千八百万元的化工厂正在余杭动工兴建。这样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化工厂,竟是由满打满算不到四十个设计人员的化工设计室为主承包设计的。
这种能量,来自设计单位的横向联合。
杭州市化工公司、丝绸公司、电子仪表公司和轻工业局所属四个设计室,除了化工设计室,其余每家只有十几个技术人员。各自为政的时候,都只能承接一些单项的、比较低级的设计任务,大都只为本系统服务。这几个系统工业建筑的设计任务,不得不到上海、北京去找单位来承担。
是杭州市缺乏这类设计人才吗?不。以化工设计室为例,十八个工程师,都有二十年以上的设计工龄,其中五六人设计工龄达三十多年。五十年代初,上海同济大学土建专业毕业的老工程师陈惠廉,长期在辽阳化纤总厂搞结构土建工程设计,参与过许多大型现代化企业的设计。1979年,他调到杭州,从几万人的现代化大企业,转入一个几十人的小单位,手脚仿佛被捆绑起来。六层楼以上的建筑,不能设计;有吊车一类的厂房车间项目,也无资格问津。怎么办?总不能老是闲着。事情是有得干的:让他去设计厕所。陈工程师向记者谈起那时的境况,摇摇头,无可奈何地将双手一摊……类似陈惠廉这样毕业于清华、交大、浙大、同济等名牌大学,已做了三十多年设计工作的中老年技术人员,在化工设计室还有好几个,他们的才干难得施展,技术不能发挥。
改革的春风吹到了科技战线。1984年底,冲破来自条条和部门的障碍,由化工公司设计室牵头,四家设计室自动组成了关系松散的杭州市工业建筑设计联合公司,统一使用技术力量。技术人员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相互支持,很快形成了综合性、多功能的设计能力,设计开始走向社会,从而取得了承接全工种整体项目设计的资格。
四个设计室联合起来,总计才八九十个人,但攻下了一些大项目。杭州香料厂、叶绿素厂和十七层的普陀水产贸易大厦等大型项目,都是由他们设计完成的。杭州幸福丝绸厂扩建车间,要解决车间内夏季高温的问题,丝绸设计室和化工设计室两家一配合,技术难题便迎刃而解。要在往日,靠仅有五个工程师的丝绸设计室单独完成这项设计任务,那注定要“卡壳”的。
设计一个工业建筑整体项目,往往需要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协力配合,而设计联合公司的专业人才毕竟有限,免不了缺这少那。怎么办?公司提倡和鼓励技术人员学习第二专业,一专多能。有两位技术人员被送到省设计院学习。他们原是搞自动化控制的,由于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只学了三个月,回来就挑起了给排水专业设计的大梁。设计联合公司原来没有地质队,就把浙江大学土建专业1983届的一位毕业生送到杭州市建设设计院学习。三个月后,他回来担任了新组建的地质队的技术负责人。
现在,以化工设计室为主体的联合公司技术人员,差不多都可以干两个专业的技术工作,这样一来,虽然人员少,但应变能力强,任务排得满,创造的价值,收到的效益,都成倍增长。
展望横向技术联合的前景,这个设计联合公司的总经理、化工设计室主任易复乾告诉记者:潜力尚待进一步发掘。即使还是去年的原班人马,今年的设计产值和利润增长30%,是不会有问题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